打印页面

首页 > 肇庆记者专稿 精准扶贫 共享小康——德庆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

精准扶贫 共享小康——德庆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

IMG_0107

基地是回龙镇精准扶贫产业帮扶项目中的一个示范基地。该项目实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记者 梁惠明 摄

IMG_0224

匝村位处于凤村镇西北部,属于革命老区,多年来由于山高路远,发展有限,但无论是气候、土壤或是环境都十分适合马蹄生长。2017年,村里建成了马蹄种植基地,以产业扶贫带动整村发展。记者 梁惠明 摄

IMG_0117

经过两年时间,崔家牛栏里的黄牛从开始的8头繁衍到了12头,为日后的可持续养殖提供了一定基础。记者 梁惠明 摄

美好生活是人民共同的期盼,而精准扶贫,则是实现2020年全国彻底消除贫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更是德庆县完成居民“安居乐业”这一朴素愿望的具体抓手。

上午八点不到,天色尚未大亮,但德庆县回龙镇回龙村的几位村民已穿戴整齐,精神抖擞地朝着村中的某处走去。“我们今天有空闲,准备去挖紫淮山,一天能收入60块哩!”有村民边走边笑着说。

跟随村民们的脚步一路往前,很快记者便看到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紫淮山种植基地,只见大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娴熟地扒开地上泥土,小心翼翼地将泥土下的紫淮山挖出,不过一会工夫,便收获了不少新鲜的紫淮山。其实,该基地是回龙镇精准扶贫产业帮扶项目中的一个示范基地。该项目实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由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合作社负责农产品的销售和组织生产管理,村内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则加盟作为合作社社员参与具体生产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和股金分红。

回龙镇副镇长付传兵表示,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发展,能更好地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目前全镇已打造紫淮山种植、蜜蜂养殖、南药种植等十多个种植基地,有效为贫困户增加创收渠道,促进农户增收。

匝村位处于凤村镇西北部,属于革命老区,多年来由于山高路远,发展有限,但无论是气候、土壤或是环境都十分适合马蹄生长。2017年,村里建成了马蹄种植基地,以产业扶贫带动整村发展。亩产3000-5000斤,实行包销、平均收购价1.5元的马蹄种植项目给村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项目负责公司为贫困户提供种苗、农药、化肥等,同时,还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的稳定就业。

中山市扶贫组驻凤村镇匝村工作队支部书记、队长饶海新介绍道:“我们中山市公安局驻村工作队结合当地的实情以及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户一策,以及一户多策的工作方法,率先探索了“3+2+N”的模式。3就是3个主业,一是引进企业,二是家门口就业,三是大资金帮扶模式;2个副业是教育扶贫和旅游扶贫相结合;N是农超对接、“互联网+”还有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站等等推动我们匝村的农副产品。通过一系列的帮扶举措让我们的贫困户能够在2018年达到脱贫。”

精准扶贫的意义,还在于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更不能让任何一位学生由于贫困而失学。在德庆与封开交界地带的回龙镇升平村中,就有这样一户人家,户主崔梓明夫妇都已经年过六旬,家中主要依靠崔梓明一人打零工的收入,家中还有一个9岁的孙子需要老夫妻抚养,生活压力较大。所幸小朋友读书成绩不错,在采访当日,就捧回了一张优秀表彰的奖状。

面对日益老迈的老夫妇以及还有十余年读书时光的小朋友的组合,帮扶单位除了提供必要的援助资金以外,在考察了崔家在2016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始了养牛尝试的情况后,提供资金购入黄牛供崔家饲养。经过两年时间,崔家牛栏里的黄牛从开始的8头繁衍到了12头,为日后的可持续养殖提供了一定基础。

“扶贫组对我们也是比较大力支持,帮我扩大了牛栏圈,也给钱出力帮我把牛养大,也帮我联系防疫机构,也很支持我。现在生活也改善了,比以前好。” 崔梓明表示,“养牛方面有很大信心,我尽量养牛为主,以发展养牛为目标,主要是为了以后小朋友读书,我们又年老的时候,可以卖牛来维持生活。”

通过理清贫困户致贫原因,结合各户实际制定相应措施,真正做到“一户多策、一人一办法、一户台账、一人一计划”,是德庆县实施“精准扶贫”的要求。截至2017年底,德庆县累计落实帮扶项目85485个,参与贫困户1602户,完成1.1万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7831贫困人口列入预脱贫行列。

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一系列改革措施构建起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记者 梁惠明 李志斌 王雯倩 特约记者 龙许 通讯员 李均阳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8/0330/3703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