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专题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咬定目标 千方百计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咬定目标 千方百计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讲到:“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我市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纷纷表示要鼓足干劲,咬定目标,想方设法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促使他们脱贫致富,共同走向小康社会。

鼓足干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名扶贫工作干部,我觉得使命重大,责任重大。”市扶贫办扶贫开发科科长陈经芳说。

陈经芳介绍,新时期精准扶贫我市共有农村贫困人口4.2万户、9.7万人,省定贫困村111条,分布在100个镇(街道)和1370个村(社区),80%的贫困人口分散在省定贫困村之外。截至2017年底,我市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041元,占2017年全省脱贫标准6883元的131.4%;111个省定贫困村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71元,达到全省当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5.4%,全市贫困发生率由帮扶伊始的3.08%下降到0.74%。

“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成绩是显著的,但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新部署、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陈经芳说,下一阶段,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要讲话精神,突出责任担当,确保完成任务;突出精准扶贫,坚持精细管理;突出乡村振兴,发挥示范带动;突出产业帮扶,形成攻坚合力,确保在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

事实证明,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在实现扶贫攻坚、脱贫致富目标的进程中,只有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才能让每一个贫困家庭不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

“脱贫致富既是十九大的战略部署,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所包含的要义。”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苏金生认为,当前我市的脱贫致富工作,首先是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次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再次是扶贫先要扶志,扶贫先要扶智,要让贫困人口能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树立脱贫致富的志向,要让贫困户从被动脱贫变为主动参与脱贫,使他成为脱贫致富的主体;最后是要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我市已对贫困村、贫困人口开展了结对帮扶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到位,各级部门要齐抓共管,共同来推动这一工作。”苏金生说。

想方设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深深地感到:人民群众的幸福,也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追求和目标。”市妇联驻村干部、主任科员刘晓林说。

有10多年扶贫工作经验的刘晓林认为,扶贫就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在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考虑群众接受程度后,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给贫困户送钱送物是一方面,还要送他们技术,增强他们脱贫的志气和信心。”刘晓林举例说,帮扶对象黄木权一家7口,妻子常年有病,3个孩子2个读书,父母已经70多岁。家庭生活困难,但黄木权有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意愿。根据相关政策以及本人意愿,帮扶单位向他赠送了7头小水牛,将他家纳入了危房改造,将2个孩子纳入教育帮扶对象,又为3个孩子争取到生活补助,同时为他全家免费购买农村合作医疗。通过多种帮扶办法,黄木权家生活逐变好,对脱贫也充满了信心。“只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去做,千方百计的为贫困户排忧解难,努力帮助他们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为他们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才能使他们更加主动、自信、坚定的走上脱贫致富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对此,市地税局驻怀集扶贫工作的梁东成表示,贫困户致贫原因复杂、返贫压力较大。为此,他针对几种不同类型的贫困户脱贫提出了设想:对有创业需求和创业能力的贫困户可立足家庭实际,鼓励与帮助他们发展特色优势种养业,把“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则可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争取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对因病返贫的贫困户,帮助购买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方式,切实减轻群众的就医负担;对于因学返贫的贫困户,则加大资助力度,实施教育智力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还说,“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对此,德庆九市镇洞寮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伊江林深有感触。他说,目前农村脱贫致富确实面临着人才资源匮乏的困境。他认为,可利用“农民夜校”,通过教授精品课程,提供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素质与参与村中事务管理的意识,为本村发展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他则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在乡村招贤纳才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如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在吸引本村人才返乡创业的同时也招纳更多的外地人才选择到农村大展身手,让农村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西江日报记者 肖桂芳 苏燕君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8/0316/3685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