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肇庆记者专稿 怀集:发展农业型工业 以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

怀集:发展农业型工业 以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党的十九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据了解,今年以来,怀集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成为肇庆城市副中心的目标,深入实施“5+3”发展战略,牢牢扭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城市扩容提质“三大抓手”,大力发展农业型工业,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经济增速不断加快、发展质量逐步提高、保障改善民生水平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

“新经济”:发展新型农业合作形式带动集体经济

“现在家里的土地都出租用作流转土地了,现在我每天过来这里打工,经济收入比以前自己耕种稳定多了,我们家的生活水平也比之前提高了很多。”正在葡萄园里工作的冼叶文对记者说。冼叶文是怀集县冷坑镇谭庙村的村民,这里的村民很多都与她一样,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专业的种植企业来统一经营,再过来为这里的企业打工,这样既能给他们带来经济合作的收益,还能每月都有稳定的工资收入,这对于农村的一些贫困户来说无疑是一个双赢的办法。

今年以来,怀集县冷坑镇谭庙村党支部以“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形式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业,将产业发展的收益投入到民生和新农村建设,成功孵化成为全县首个非省定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谭庙村由党支部统筹把全村零散的土地整合,运用土地入股的模式,于2016年创立了“源自然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记者在该果蔬种植基地上看到,数十个农妇正在韭菜花田里埋头苦干。据源自然果蔬种植基地负责人介绍,目前基地共有4000个工人,大部分都来自本村,目前基地主要种植葡萄、百香果、火龙果、甜玉米等蔬果品种,去年共产出百香果21000多斤、葡萄15700多斤、甜玉米40000多斤、蔬菜28000多斤,总收入近百万。今年春节前还将有20000斤百香果收成,收入接近30万。基地明年将计划种植400多亩韭菜花,将为基地再添一笔喜人的收入。

一个个骄人的数字,都是在冷坑镇谭庙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干部和村民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成果。据谭庙村村委书记黄飞龙透露,今年以来,村党支部在县、镇党支部领导的带领下,主动开辟新的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农户,向他们宣传土地性质,引导村民把土地用途发挥到正确的作用,突破村民的思想禁锢,多方面做工作,多方面宣传,让村民达到一个共识,使更多流转土地给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

黄飞龙说道:“以前这里很多都是荒田,村民自行种植也没有经验,种植的农产品基本只够自家食用,并没有产生额外的经济收入。现在村民大部分把自家土地出租给合作社作流转土地,不但有租收,有工作能力的农户还可以到种植基地来打工,每个月固定有2-3千元的月薪,很多农户的年收入大大提升,相信我们村有劳动能力的20多户贫困户很快就可以凭自己的双手来脱贫致富了。”

谭庙村把果蔬种植业作为全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特色产业现在已初现成效,初步形成一个由种植基地支撑、大户带动、农户参与、产供销一体的果蔬种植生产基地。该村通过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动员和组织村民将土地进行流转,不少外出务工的乡贤也纷纷从城市返回家乡,为振兴家乡的经济作出了贡献。

除了源自然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外,位于冷坑镇熔炉村和忠诚村的熔炉千亩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也是一个重点农业发展项目,该基地规划种植面积1000亩,预计总投资1300万元,其中投入扶贫资金796.5万元。现已种植蔬菜生产基地500多亩,以种植菜心、芥蓝、白菜等叶菜为主。建有水肥一体化的喷灌系统,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年生产优质的无公害蔬菜2000多吨,产值800多万元。

熔炉千亩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是冷坑镇立足本镇资源优势,探索政府投入、企业经营管理、贫困户参与的扶贫攻坚新模式建立的基地。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参与入股8个村的有劳动能力贫困户141户持续享受固定红利,并可接纳有劳动意向300多个贫困户劳动力在基地务工,月人均增收2000-3000元。同时,该基地还带动周边农户60多户农户以土地入股种植蔬菜,每户年增收3万元以上。

“新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带动新农村建设

冷坑镇谭庙村成为怀集县首个非省定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该村的党员干部发挥了带头作用,党支部的班子成员为了改善该村的村容村貌,转变民风,不断学习新方法,开辟新路子,多次走出去动员乡贤回乡投资。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谭庙村摸索出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以新型农业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

在发展新农村建设中,谭庙村利用前期集资的10万元启动资金,首先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改造了学校的操场和文化中心,并对老旧房子进行三清三拆。三清三拆工作新农村建设中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但为什么在谭庙村会开展得这么顺利呢?其实是他们的村理事会在管理上也有新方法。该村的村民理事会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老党员和预备党员积极参与到动员村民、引导村民的工作中,制定以“村民诚信-村民自治-乡村治理”为核心的村规民约,村干部走街串巷入户为村民做思想工作,令村民的观念大有改观,村民素质大大提高,村里的治安也有明显的改善。

谭庙村委会古善自然村的乡贤黎来芳是在外地务工的一名老师,他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多次回来动员同村的兄弟,与村民做思想工作,最后得到村名的支持,思想达到共识,要做到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布置、统一格式这样的新农村建设。黎老师出钱又出力,利用兄弟自筹的启动资金,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村里160多间旧房子的清拆工作,连村里100多年的祖屋也被成功拆除,目前村里的第一期道路硬底化已完成。为了下一代能有更好的土地资源,狠下心来把百年祖屋拆掉,这样的新思想新作风很快就在村里传为佳话,也成为了冷坑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工作榜样。

谭庙村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成为冷坑镇非省定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名片,也影响和助推了冷坑镇5个省定贫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怀集县的新农村建设走出了特色新路子。

发展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新农村

村居外观统一喷刷成黄色,错落有致;村道实现硬底化,整洁美丽;位于村子中间的200多株上百年的龙眼树打造成特色景点,悠闲雅致;村文化广场设有篮球场、公共卫生间、阅览室,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娱乐。这是记者日前在怀集县梁村镇花石村委会峰剑村见到的场景。

怀集县自从2015年6月被省委、省政府列入为第二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以来,按照省、市工作要求,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抓好示范片设计规划为基础,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为抓手,以提高民主管理水平为载体,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生产发展为核心、农民增收为目的,统筹协调,采取措施,积极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各项工作。

而在何屋村,记者看到这里的村道已经基本实现硬底化,主干道还铺了沥青,崭新的沥青路和粉刷一新的楼房外立面使人感觉村容村貌统一整齐。梁村镇何屋村始建于清代初年,村中现在还保存了11座完好的百年古屋,修建好的村道和文化中心、荷花池等配套设施,使这里成为了一个古今结合的休闲景点,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前来观赏。

目前,怀集县新农村示范片区省道、县道、村道三级路网全面贯通。其中,省道升级改造8公里、县道升级改造6公里、完成村道建设21公里,村道巷道硬底化率达到100%。寨心村、三栢村、峰剑村、大寨村和何屋村5个核心村投入了1000多万元,配套了文化综合楼、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篮球场以及垃圾处理池、环卫配套等设施。

如今,每到周末及节假日,峰剑、三栢、大寨等村都成了热门景点,吸引了大量县城游客。按照规划,示范区着力打造“农商生态岛、有机农业谷、旅游服务区、有机百果园、七彩养生池”等五大特色片区,达到“点线结合,串连成片”的效果,最终成为独具特色的农业生态公园与特色村落公园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和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示范窗口。

“新乡贤”:在家乡完成多年的农业梦想

怀集县乐天天农产品高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施华文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玉米田,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展望。施华文是怀集人,之前一直在深圳做农产品生意,在2017年怀集县在深圳召开的一次招商会中,与家乡结下了这次合作的缘分。这次作为新乡贤回乡创业,施华文经过了半年对怀集的多个镇进行实地考察后,最后把种植基地落地在梁村镇三栢村,在这里展开了他的宏图大计。

施华文对记者说:“回来怀集发展种植基地首先是因为怀集这里的地理优势,土地资源好,适合种植农产品,其次怀集的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我在这里建农场还可以帮助家乡的人民,对怀集的精准扶贫工作也有帮助。其实我回来这里发展也是有私心的,我希望自己的农业梦想可以在家乡完成。”

三栢村里的玉米基地主要种植供广东省和供港的水果玉米,农场主管在田里剥下几根玉米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玉米汁里的那股新鲜的甜味至今还令记者念念不忘。据介绍,目前基地共有300亩玉米田,未来还将计划扩展到1千亩以上。除了发展基地外,该公司在工业园投资了57.3亩地建设食品深加工厂,计划于2018年动工。

施华文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无论走到哪里,心头始终有浓浓的乡情和乡恋。乡愁,正是凝聚乡村社会的文化基因之一。千百年来,多少从乡村走出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最后都会被乡愁牵引,或衣锦还乡,或落叶归根。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乡民树立了榜样,成为道德教化的楷模,成为社会稳定的力量。新乡贤是新农村成功的标杆,这次回来家乡创业,希望为更多在外的乡贤做出一个榜样,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回到怀集来创业,一起振兴家乡的经济发展。

记者手记:

这么多的采访任务中,记者最喜欢的是走基层,因为每一次下乡都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一次来到了“农业大县”——怀集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个农业大县的“大”和“新”。做农业型的工业是怀集县创造出来的发展新模式,这次走访后发现,那一片片看不到边际的玉米田、火龙果田、葡萄园……正是怀集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上下一心、同心协力干出来的成果。一座座粉刷一新的房屋、平整的硬底化村道、洁净的村容村貌和宽敞的文化广场等等,这一切都是看得见的成绩,而这一切的背后一定经过了很多人的努力和奉献。

西江网全媒体记者 甘婉怡 张水生报道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8/0108/3628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