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广东 2190亿元!这是广东海丝博览会交出的成绩单

2190亿元!这是广东海丝博览会交出的成绩单

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戴双城)记者从今日下午举行的2017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简称“海丝博览会”)成果发布会上获悉。截至今天中午,入场观展、采购的人员达15.6万人次,同比增长12.2%,其中,专业买家3.1万人次,同比增长10.7%。大会共达成签约项目758个,涉及签约资金2190亿元,同比增长5.9%。

据海丝博览会秘书长、省商务厅副厅长、省口岸办主任吴军介绍,今年海丝博览会共有79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参会,其中,56个国家和地区到会设展,比去年增加4个。其中,伊朗、俄罗斯和罗马尼亚均为首次设立国家馆。这几个数据表明,秘书处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十分密切,并且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由于许多沿线国家多次参加海丝博览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少参展企业根据往年的经验调整了参展产品,总体来说今年的产品更有针对性。比如,南非就带来了食品、饮料、工艺品、葡萄酒等特色本土产品;斯里兰卡的47个展位中,一半是锡兰红茶和宝石;印尼馆推出的手工羊毛围巾、充满异域风情的鞋子就吸引了大量采购商洽谈。特别要提的是,由于去年印尼展出的鞋码数太小,不适合中国人,今年他们专门准备了适合中国人脚型的鞋子。另外,伊朗的手工丝绸制品、藏红花和坚果食品,巴基斯坦的铜器,非洲的黑木雕,印度的香料,俄罗斯的烈酒和蜂蜜,意大利的红酒、橄榄油等等,都各具特色。

海丝博览会配套活动内容丰富,主题论坛、采购对接会等配套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除了在广州的主题论坛外,在东莞的展会现场,秘书处共安排了15项采购对接活动和27场文化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进一步提升了展会的成效。

展会以务求实效为主要目标,积极组织、邀请高质量采购企业到会采购。来自南非、越南、阿联酋、马来西亚、美国等30多个沿线国家的商协会,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等中国国字号的五大商协会,以及沃尔玛、家乐福等商贸龙头企业,共6000多家境内外采购企业到场采购,企业对接意愿强烈。比如,工程机械展区接洽了700多名专业客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徐工集团意向3.2亿元,山河智能成交6200万元,三一重起成交2600万元;越南展团的其中一个参展商总订单已达6个40尺货柜;南非展团通过举办经贸洽谈会,与300多家企业进行接洽。

在达成了758个项目中,投资项目195个,金额589亿元;“走出去”项目81个,金额375亿元;贸易项目482个,金额1226亿元。

此外,为进一步扩大海丝博览会的成果,落实“做生意、谈合作,到广东”的宗旨,海丝博览会组委会秘书处及东莞市人民政府计划在广东省东莞市筹建“广东海丝跨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9月21日,组委会秘书处与多个境外商协会签订了战略框架协议。

“广东海丝跨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是海丝博览会的功能延伸,旨在打造一个共建共享、共融共生的“海丝交易中心+海丝全球供应链”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海丝博览会”,与一年一度的海丝博览会形成“年度展+常年展”的新格局,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优质产品提供线上、线下的展示和交易服务,更好地发挥广东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服务作用。

广东与“一带一路”国家生意红火 对沿线多国投资实现突破

22日举行的2017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产融合作发展高端论坛上,“一带一路”沿线13国官员、22国商界代表表示,要到广东做生意、谈合作。

本届高端论坛聚焦“共商共建共享,产融合作发展”大主题。多位专家表示,“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均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各国应进一步完善融资体系建设,吸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政府与社会多方资金支持。

到非洲投资助当地人增收

“现在到印尼,一进机场就有中文字‘热烈欢迎’,不少印尼人还开始学唱中文歌。”印尼工商会馆中国委员会执行主席、广东省驻印尼经贸代表处首席代表熊德龙说。

如今,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广东企业到印尼设厂,中国游客也增至200多万,有力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熊德龙希望,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印尼未来能和中国一样“奔小康”。

在非洲埃塞俄比亚,每年约有300家中国企业到此考察和投资,其中广东企业超过100家。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就是广东第一批“到非洲吃螃蟹的人”。他说,集团目前在埃塞俄比亚已有7000名员工,其收入比当地人平均水平高出3—5倍,实现了互补合作共赢。

在中国—沙特吉赞经济城园区,广州泛亚聚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40亿美元配套项目,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驻该园区的项目。

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志英说,“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发展愿望迫切,与广州产业互补性强,涌现出像泛亚聚酯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合作大项目。同时,广州还在斐济、萨摩亚、格鲁吉亚多个国家实现了对外投资“零的突破”。

“一带一路”建设可引入PPP

“一带一路”的产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专家们有何妙招?国家外经贸部原首席谈判代表、副部长龙永图建议,大力发展民生金融、绿色金融和多元金融。

“每10亿美元投资投向实体产业,可创造1.4万个就业岗位。”龙永图说,2015年—2030年,3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约需新增3.8亿个就业岗位,发展民生金融要引导资金投向促进民生的产业。同时,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资金投向节能环保等产业。要广泛拓展资金来源,形成一个多元化、全网络型支持“一带一路”产业发展的融资体系。其中既要有中国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进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发挥作用,也要大力吸引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参与,提高项目质量,规避和管控风险。

“如果10年完成‘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每年需融资8000亿美元。单靠银行贷款是杯水车薪。”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财经委原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认为,必须用发行国债和其他金融方式向社会筹资融资,用PPP方式鼓励民营企业、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设施的建设。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陈晓 傅鹏 苏力 戴双城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7/0924/3537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