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广东 广东经验:这个群体不一般!专家谈农民工返乡创业

广东经验:这个群体不一般!专家谈农民工返乡创业

 

崔传义。 资料图片

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王诗堃 发自遵义)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已超过450万,约占农民工总数的2%,且之前五年农民返乡创业人数增幅均保持在两位数左右。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2016年出台《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今年58岁的马毅是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村人,附近山上产野藤,他从小就掌握编藤手艺。2001年马毅赴顺德一家藤编家具厂打工。2009年,他回乡创业开办藤编厂。目前藤编厂年产值百万元以上,解决了村里的贫困问题。

与马毅一样,遵义当地近三成外出务工者在珠三角打工。他们在获得收入的同时,也学到先进的技术、管理经营经验,看到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珠三角地区在吸收外来务工者的同时,也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着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在遍布全国的返乡创业热潮中,返乡农民工的“广东经验”将扮演重要角色。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调研采访。农民工返乡创业未来将如何发展?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研究员崔传义就一些相关问题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发展不能仅靠外出打工

  南方日报: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纷纷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也不断增加。您怎么看这种趋势?

  崔传义: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个阶段性的、趋势性的大事。一直到2008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农民工流动方向主要是外出就业,当时说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农民工十几年在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对当地作出贡献。而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产业结构这些年没有太大的变化,有的还是种几亩地为生。

正因为没有产业,就业收入渠道很窄,所以留不住年轻人,形成空心化。这也说明外出就业不能够代替本地的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不能够仅仅依靠外出就业来解决。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工业和农业的差距,都体现结构性矛盾,另外一些社会问题,包括“三留守”问题,都亟待解决。

另外,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需要在中西部地区寻求突破。沿海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其自然环境、要素成本都已经提高,环境承载也存在问题。而中西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生态等优势慢慢地显示出来。另外中西部地区仍存在就业不足,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些恰恰为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创造了一个背景和条件。

  南方日报:根据您在全国范围内的了解,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哪些特点?

  崔传义: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了一批小微企业的发展,这些小微企业过去在这些地方是没有的。

小微企业什么特点?很重要的一个是小,一个是多。我们不要看不起小,恰恰这个小而多,才能够增加老百姓就业。

在(欠发达地区)这样一个洼地,大的企业一开始很难来到县里,更难来到乡镇。所以真正解决乡镇、农村的问题,不是靠招商引资,而是靠这些小微企业和农业性经营主体。

农民工返乡创业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在中西部地区的延伸,他是用在沿海锻炼出的市场头脑,回到家里来发现自己的市场、自己的商机,能够推动产业多元发展,成为结构调整的引领者。

  创业需求是客观的发展

  南方日报:调研中我看到的几个创业典型,包括张明富、马毅等等,他们开始创业的时间基本是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全面出台前,可以说是自发创业。这些较早的创业典型对搭建双创示范基地的平台,对新的创业者有哪些示范意义?

  崔传义:这个观察很重要。双创基地之前这些创业者,他有自发的成分,这个自发说明了什么?说明(创业)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要顺应发展要求产生的返乡创业需求。

返乡创业是有一定条件促成的:打工获得成长、学到本事、学到市场头脑;回乡的话,因为城乡差距大,他就得想方设法利用家乡的资源改变收入情况——至少不能比打工差。

而今后创业者的发展仍然要在客观条件下,要尊重创业者的自主选择,这是基础。(双创基地)要在这个基础上,考虑怎么样来做些事情。

欠发达地区县乡政府,要和出去的农民工保持沟通。要把家乡的情况、产业发展、政府的规划、创业的鼓励政策优惠政策告诉他们。这样使他(对返乡创业)能够有所考虑,而且回来了能够得到支持。调查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了解他们从事的产业、拥有的技能、优势在哪里,才能和本地来对接。

  南方日报:让外出农民工了解家乡的政策、产业形势,应该如何搭桥?

  崔传义:搭这个桥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就是在农民工春节返乡的时候,下乡开座谈会,给他们介绍;另外一种形式,县乡政府要走出去,到你这个家乡农民工最集中的一些地方,去了解他们在干些什么,从事的都是些什么产业,他们有些什么想法?如果请他们回来的话,有什么要求。

现在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县,不了解自己人在外面干什么,这是很大的问题。其实,农民工在外打工,(地域和行业)是相对集中的。比如江西丰城有一个村,大概两三百人都在江苏泰州打工,也有自己开厂的。回乡创业,实际上恰恰是把原来的企业搬回乡一部分。县乡政府应该着手做这个工作。

板桥镇村民马毅回乡办藤编厂,带动了村子脱贫。图为马毅演示如何编织野藤条。南方日报记者 王诗堃 摄

  藤编解决一个贫困村就业

  南方日报:马毅回乡办藤编厂,带动了一条街、一个村脱贫,这种模式有哪些值得重视的地方?

  崔传义:马毅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创业来带动一个产业,由带动产业来带动一批人就业。

马毅的创业经历还是有规律性的。遵义本地也有藤编,但这个藤原来是做本地农民的物件,在市场对接、技术工艺方面,(和现在比起来)差得很多了。在沿海打工能够接触到国内外市场需求。马毅在外面学习了这些,回到家乡来,用新的技术工艺进行管理,所以能够把产业带起来,把更多创业者都一块带起来。

娄山关村原来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因为有了一个藤编,解决了250多人的就业问题,另外农家乐解决了1500人的就业问题。产业发展,有了就业,有了收入,摆脱了贫困。

马毅的真正问题卡在哪里?是后继无人。藤编是手工的,比较慢的,(一人)一年也就赚三五万块钱。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马涛那样的家庭旅馆赚钱多了。

板桥镇上扶贫,从山区把贫困人口搬迁到这个板桥镇里。这些人搬迁过来了但是没有土地、没有就业。镇里给他们搞培训,培训这些人做藤编,这样既解决马毅的问题,又解决移民搬迁没有产业的问题。

  南方日报:除了我们在遵义看到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模式?

  崔传义:在江西调研,有这样一个特点:农民工在沿海进行创业,然后因为沿海的土地和人力成本高了,就把产业搬回老家。或者是一部分在沿海,一部分在家。

再比如江西赣州南康,这个地方被称作“江西的温州”,不生产木材,但是生产家具。曾经非常贫困,从60年代开始就翻过南岭,到广东做木工。后来回到家乡做家具。

所以说,农民工返乡创业靠的是人,是在市场经济中打工锻炼的人。他们成为地方发展的新的动力,新的人力资本。

  起步创业应是扶持重点

  南方日报: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来说,如何创新?

  崔传义:创新方面,一种是引进。从沿海引进先进技术。

第二种是把本地传统技术发掘出来,推陈出新,适应现在的市场。比如遵义泗渡镇,当地人喜欢吃米粉。创业者卖米粉,销量越来越多,手工的作坊逐渐变成工厂。从技术设备到管理,逐渐都更新了。很多农民工创业创新都是这样。

再一个就是在创业当中,为了解决出现的难题,进行的一些原始创新。很多都是小打小闹,但是不简单。对于农民工创业来说,遇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来解决。创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技术的创新。

  南方日报:返乡创业农民工有反映融资难的情况,您认为应如何解决?

  崔传义:农民工创业,通过打工积累的钱是很有限的。往往一开始就把钱都投进去了,更不要说下一步发展的资金。所以,融资难始终伴随着他们创业和发展。

银行允许的抵押物太少了。实际中,银行对于土地抵押、果树、牲畜等抵押,很多是不接受的。

遵义当地做了一些探索,对于起步当中的创业者,一个是政府提供担保,一个是村镇和银行一起帮助农民来建立信用评级,结合起来增加一些信用贷款。

  南方日报:一些希望扩大生产的“创业明星”也表示融资难?

  崔传义:对于成长中的创业者,还是资产抵押问题。经营权的抵押,中央已经提出来可以搞,已经有试点了。但是银行抵押的问题还需要破解。

政府扶持方面,不能“垒大户”。政府恰恰是需要扶持起步创业,或者是创业不久的小微企业。重点要把政策优惠放在这里。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以汇川区为例,靠近遵义城区的回乡创业者比较多,山区的就比较少。所以还要想办法使山区农民创业能够得到支持,这个应该是政府优惠政策的重点。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7/0910/3526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