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要闻中心 广东科技创新协同效应:荔枝林变身“超级显微镜”

广东科技创新协同效应:荔枝林变身“超级显微镜”

 

如果5年前来到东莞大朗镇水平村的山地,这里四面是大片荔枝林。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为花园般的现代科技园——中国国家科学装置、世界第四大脉冲中子源装置正在此建设。

这些年,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中心和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广东在珠三角地区依托中国科学院建成、在建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DYB)、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江门中微子实验站(JUNO)、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这些被誉为“国之重器”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已成为广东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南方日报记者走进位于东莞在建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探究国家大科学装置为广东带来的科技创新协同效应。

  1米厚钢门可阻断实验过程中辐射

从莞佛高速驶入“中子源路”,5分钟车程便抵达位于东莞大朗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所在地。

2017年7月7日,中国散裂中子源快循环同步加速器1.6Gev质子束成功加速并引出,为项目推进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占地400亩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项目园区,昔日曾是荔枝林,如今这里大片的绿地和现代化的建筑随处可见。

在散裂中子源工程副经理陈元柏研究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正在进行安装的靶站设备楼。

楼内的施工颇为讲究,大量蓝、绿两色水泥材质的厚重屏蔽块堆放在设备楼内。很快,它们会被分别放入各自的专属位置,为靶站正式运行后阻断辐射。

重金属靶体置于“闪闪发光”的热室内。热室“穿着”一件不锈钢“外衣”,其下浇筑着厚达1米的重混屏蔽层。运行后的热室将具有高放射性,对靶体的全部操作将由4对高精度遥控维护机械臂完成。工作人员可通过一旁操作室11层的黄铜色铅玻璃和多个摄像头,观察热室内的设备,再操纵机械臂完成所有工作。

在直径超过12米,放置了20个黄色中子开关、3个慢化器的圆盘形靶站内,工程师们在紧张地进行最后检查。很快,靶站会被屏蔽体覆盖。未来要调整、维修设备,技术人员只能从留下的“小口”出入。

做实验的散射室位于设备楼最里的位置。1米厚的钢门将阻断实验过程中带来的辐射,保证靶站内人员的安全。

陈元柏见证着项目推进的全过程,其间,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如今,散裂中子源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96%以上。散裂中子源在工程建设的同时,他们也在积极培养用户群体准备首批实验。

记者了解到,经过10年筹备、5年建设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将于明年3月接受正式验收。今年9月,中国散裂中子源将输出第一束实验中子束,迈出我国重大科学装置运作的标志性一步。

  上百专家南下东莞广东引才不遗余力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共有360人。笑称自己在东莞是“老单身”的61岁的陈元柏,2012年从北京来到东莞工作。和他一样家住北京,在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项目工作的研究人员还有约100人。陈元柏说,大家有着共同的信念与梦想,便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

让科学家们感触颇深的,还有地方政府的诚意和魄力。陈元柏说,目前中国科学院已针对中子源给出了400个落户编制,东莞分部还有200多个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编制招聘、落户东莞的名额。

对这项大科学工程,广东省政府和东莞市政府的投入也是“大手笔”。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费用约为23亿元,除国家投资的18.6632亿元建设主装置区外,广东和东莞两级政府共投资5亿元建设辅助装置区,同时配套建设“中子源路”,连同为园区征地1000亩,广东省政府和东莞市政府累计投入12.4亿元。

广东不仅想要留住南下的科学家,还积极从海外揽才。

80后的张书彦博士毕业后进入英国卢瑟福实验室的散裂中子源(ISIS)工作,负责材料观测的Engin-X谱仪,被誉为是英国散裂中子源“30年来第一位华人首席科学家”。2016年,在广东省和东莞市的多次邀请之下,她回国在东莞成立了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在东莞市政府的投资下,张书彦团队将在散裂中子源中建设一台专用谱仪,用于探索材料产业化应用。

如今,这份科学家的名单正在不断增加。未来,将有更多有着丰富海外背景和散裂中子源研究经验的专家将汇聚广东。

 

  将为广东科技创新产生极大连带效应

中子不带电,穿透性强,能分辨氢元素、同位素和近邻元素,具有非破坏性,是人类探索物质微观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有力探针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曾将中国散裂中子源喻为一台“超级显微镜”。

散裂中子源是体现中国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和工业水平等综合实力的大型科学研究装置,同时也将为新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新型核能开发等学科及高新技术研究,提供先进大型实验平台。

完工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将成为继美国的SNS、日本的J-PARC和英国的ISIS之后,世界第四大脉冲式散裂中子源,每年可接待上千名研究者在不同谱仪上展开研究。

截至目前,散裂中子源是东莞承接的最具分量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不仅能吸引高端人才、科研机构等科技资源,更能促进关联技术和关联产业的加快布局和合作,这将为东莞及广东科技创新产生极大连带效应。

按照规划根据《东莞市关于促进散裂中子源关联研发机构和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要求,东莞将开展中子科学城发展规划研究,努力打造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散裂中子源在3台谱仪的规划基础之上,还将继续与南方科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再建4台谱仪。

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对面,是即将落成的华为公司东莞园区,“未来,散裂中子源能为华为改进工艺作不少贡献。”陈元柏说。

  广东经验

  广东大科学工程迎来“黄金时代”

根据《广东省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2017年—2020年,广东省将投资约640亿元,建设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中微子二期实验室(江门)等项目18项。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介绍,广东省作为除北京之外国家大科学工程最多的省份,在深入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加快创新驱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研究制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广东省具备建设综合性国家大科学中心的有利条件,在粤大科学工程建设正处于“黄金时代”。

吴创之说,为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科院和广东省联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导小组”,共同推动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建设;在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中,广东各级政府积极投入资金,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创新平台。

在吴创之看来,大科学工程建设技术落地也同样重要。在粤大科学工程中,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中国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五大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其设备和材料近80%均立足国内自主研发、生产,需要攻克许多关键的高技术难题,将带动广东多个领域的高技术发展。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林亚茗 发自东莞

实习生 王倩

通讯员 马学涛 张玮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7/0804/3493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