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肇庆肇庆新闻 当军号响起 他们义无反顾冲锋向前 ——听老兵们讲述沙场往事

当军号响起 他们义无反顾冲锋向前 ——听老兵们讲述沙场往事

 

每一位健在的老战士都是活着的历史,他们不怕牺牲、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用血肉之躯书写故事,用遍体鳞伤诠释军魂。在建军90周年到来之际,日前,记者走访分别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在肇军人前辈,倾听他们讲述当年惊心动魄的战斗事迹,了解他们今日之生活。

西江日报记者 刘亮 通讯员 姚呈山

本版图片 西江日报记者 刘亮 摄

陈忠玉每天随身携带收音机,听抗战故事。

陈忠玉每天随身携带收音机,听抗战故事。

主动请缨上战场 赤手空拳闯关东

7月19日,记者在肇庆市干休所见到95岁的陈忠玉时,他已完成晨练,正在医疗室吸氧休息,同时在用收音机听讲述抗战时期的音频。一谈到过去的战斗岁月,他马上神采奕奕,右手不停敲打座椅靠手,铿锵有力。

他的故事,要从78年前的胶东说起。

1938年,日军占领了胶东。1939年4月,年仅16岁的陈忠玉在烟台地区加入八路军,成为胶东军区五支队独立第四营的一名卫生员;当年秋天,他主动请缨,报名上前线。

战斗的枪声在他到达前方部队后的第二天打响。当时部队驻扎在昌邑县附近,日军前来围剿,妄图一举消灭第四营。战斗过程中,日军使用了毒气弹,因为缺乏水,为了不吸进毒气,许多战士把尿撒在自己的毛巾上,一边掩着嘴巴和鼻子一边战斗。“许多女同志就直接把毛巾浸泡在装有马尿的桶里。”陈忠玉回忆,他们当晚急行军近20公里,才脱离险境。

1942年的反扫荡突围,陈忠玉与死神擦肩而过。那时,部队已陷入日军的包围,作为尖刀班班长,他率队冲锋在前,伺机突围。“你只需要带着部队向前冲,其他情况都不用管!”部队副司令于德水对陈忠玉说。

当晚,部队集合完毕,瞅准突围的时机,陈忠玉的尖刀班一马当先,冲在最前,警卫班紧随其后,军分区和地委的机关跟着部队一同突围。到了下半夜,部队成功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那时正值冬日,战士渡过已经部分结冰的河流,棉袄里的水很快结冰。战士仅靠干粮充饥,又担心被日军发现,不敢生火取暖,一夜下来,饥寒交迫。

1945年9月,日本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从烟台前往即墨县的路上,陈忠玉所在部队收到前往龙口码头,乘船渡海前往东北的命令。

“所有武器需要留在当地。”经教导员做思想工作后,陈忠玉跪下对着武器磕了3个头,向牺牲在胶东的战友喊道:“排长、班长、同志,武器给你们留下,我要闯关东了。”含着眼泪,他赤手空拳登船而去。

时至今日,每逢佳节,陈忠玉都会想念曾经并肩作战、最终长眠于战场的战友。“战友,你们的双脚走遍祖国大地,你们的鲜血染红山川平原。你们的血没有白流,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他如此写道。

 

革命战争中,石明曾数次死里逃生。

革命战争中,石明曾数次死里逃生。

死里逃生换新天 无悔当年英雄血

与陈忠玉同住一个小区的石明也是一位老兵,今年88岁,头发仍白里泛黑。他家客厅墙壁上,悬挂着他和当年战友的合照。照片的军装上,挂满了曾经荣获的勋章。为了新中国,他曾2次负伤。“看到今天的繁荣祖国,当年流的血,值!”他对记者说。

石明出生在广东省英德市的一个具有红色传统的家庭里,他叔叔1938年就参加革命,二哥、三哥也分别于1942年和1944年加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受到3位亲属的影响,他也在1945年2月加入东江纵队北江支队干部训练班学习,当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5月成为连队的一员。

粤北地区与湘、赣两省交界,山水相连带来的不仅是人员的流动,还有革命传统。“全村30多户人家,就有19人加入到部队中来,10多人参加基干民兵,先后共牺牲了9人。”石明向记者说。

1945年7月,石明所在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偷袭一支日伪军,这是他首次参与同日军的战斗。

“当时正值夏天,我们连夜强行军几十公里,于第二天凌晨四点到达预定区域。”石明所在部队的目标,就是要给正在翁源县新江庙堂里面驻扎的100多日伪军来次突然袭击,一举歼灭。

部队在没惊动里面敌人情况下,先把两个哨兵俘虏,然后破门冲进敌方营地,打了日伪军一个措手不及。战斗在半小时之内就结束了,敌人除了被打死10多名外,其余悉数被俘。不幸的是,石明右小腿中弹受伤。

抗战胜利后东江纵队北撤,石明奉命留守当地,成为粤赣湘边纵队一员。1947年夏,在广东、江西边界与国民党军队交战过程中,石明再次负伤,一颗子弹从石明右脸射进、左脸射出,整个下巴合不上了,血流不止。幸亏那时两位来自香港的外科医生来到部队,为石明进行手术治疗,才挽救了他的性命。

即使过去了70年,石明的下巴看上去仍比常人要陷得深。“当年手术很成功,至今没留下什么后遗症。”石明表示,希望今天的解放军战士能继承好革命精神,履行好职责,保护好、建设好祖国,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2015年,王万余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2015年,王万余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燕赵激昂多壮士 才下辽沈又平津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91岁的老兵王万余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五一”起,王万余突然中风,出现脑出血,肺部感染,送进医院治疗。直至7月初,病情才有所好转,能叫出女儿小名。由于无法直接交流,记者只能通过他的回忆录和他家人的讲述,了解英雄的过去。

1925年,王万余出生在原热河省新惠县;1942年,父母双亡,兄弟三人相依为命;1945年,他从财主的黑煤窑逃出,参加八路军,走上革命道路。

1947年初,王万余与其它9名战士接到命令,潜入锦州城,了解城内敌军兵力和火力布置。10个人化妆成农民,在当地村民带领下,以赶集的名义,成功入城。

获悉敌军特务队长当晚将去戏院看戏时,王万余与战友来到戏院。正当戏剧演到高潮时,王万余关上戏院灯光,战友们趁着夜色一阵枪战,活捉“舌头”,换上国民党军队衣服,朝北门跑去。“舌头”在胁迫下,喊开了城门。王万余和战友毫发未损,带着“舌头”,顺利归队。这次侦查,为1948年的锦州战役提供了宝贵敌情。

根据王万余回忆录,除参加了辽沈战役外,他还参加过平津战役。1948年12月,王万余所在部队冒雪前行,直奔密云,力争拔掉这颗阻碍南进的“钉子”。

“城墙既高又厚”“十米宽的护城河,河底有密密尖尖的木柴”,王万余的战友潜下冰水中,将一根根木柴踏断。去除障碍后,已是拂晓,战士背着30公斤的炸药包来到城墙底下。“没有暗堡掩体,敌人用交叉火力直接袭击三个外坡位置,手榴弹、燃烧弹都成捆从城墙往下滚,火光冲天。”王万余在回忆录写道,我军花了三天三夜,才攻下密云城。

解放后,王万余多次随军调动,先后在辽宁、北京、山东等地待过,最后来到肇庆。王万余小女儿王玉荣表示,他们四兄弟姐妹小时候,总爱听父亲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离休多年来,父亲一直保持从军时候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一个晚上要醒来两三次,保持警觉。”

王玉荣回忆,有一次,她父亲病了,医院说要给他打营养针,父亲当场拒绝。国家给予他的医疗保障福利,他从不让家人占国家便宜,医保卡不给家人随便使用。“每次住院出院,父亲都要检查缴费单,看看有没有多用了医保报销款。”

 

卢寿康敬军礼。

卢寿康敬军礼。

救亡图存入东江 北撤山东战淮海

家住端州的老战士卢寿康今年93岁,和石明一样,他也曾经是东江纵队中的一员。不同的是,抗战胜利后,1946年,他跟着纵队在大鹏湾坐船北撤,来到山东,加入华东野战军,先后参加解放济南及淮海战役等。

在读高小期间,卢寿康所在学校有一些老师是地下党员。“他们在上课期间向我们传递救亡图存的思想。”1943年12月,卢寿康在家乡东莞东坑镇加入“卢仲夫”中队,正式成为东江纵队的一员。

因为卢寿康会写字,他被组织安排到寮步税站任分站长。一天,卢寿康在收税时遭到便衣伪军的袭击,右大腿被子弹穿过。面对穷追不舍的敌人,卢寿康跳进河里,游到对岸。“恰逢一条木船经过,我游到船底隐藏才得以活命。”

北撤后,1948年10月下旬,蒋介石命令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沿津浦南突围,退守淮河以南,屏障南京。11月,卢寿康所在部队奉命在班井至吴集一线组织防御,正面防御孙元良兵团第四十一、第四十七军南撤。

11月26日,敌人全线向南发动进攻,占领两瓣山所有制高点,卢寿康所在部队被迫放弃第一道防线。28日,敌人在炮火掩护下,夺取了大方山阵地。我军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大方山。10时30分,经过30分钟激烈战斗,大方山反击成功。29日,随着我军增援力量陆续赶到,敌军再也无法接近前沿阵地,只能在几百米外“望山兴叹”。

离休后,卢寿康长期在肇庆生活,每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硬板床、骑自行车、种菜养花、下象棋、节制饮食。住在非电梯楼6楼,他每天步行上下楼仍不吃力。日前,当记者来到卢老家时,他正拿着放大镜对着电脑看股市。“每天到城东公园走1个小时就赶回来‘开市’。”卢老表示,下午股市结束后,他就会到楼下与其他老人下棋,每天如此。

记者从老照片里发现,卢老兴趣广泛,熟练掌握多种乐器,打得一手很漂亮的乒乓球,还曾多次参加老年组中国象棋比赛。“现在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卢老,对今日四代同堂的幸福日子倍感珍惜。

 

佩戴一等功臣勋章的冯瑞修。

佩戴一等功臣勋章的冯瑞修。

江山代有勇士出 军魂不倒代代传

进入和平建设年代,我军仍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广宁人冯瑞修就是其中一员。凭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杰出表现,他荣获一等功臣称号。

1976年,年仅19岁的冯瑞修在当兵哥哥的影响下,报名参军。1978年7月,随着中越边境冲突升级,他所在部队向广西进发。“一路上全靠双脚走出来,每天要背着40多公斤重的行囊,行军七八十公里。休息的时候,往往是天为被,地为床。”

1979年2月17日,战斗正式打响,冯瑞修所在部队于当天进入越南境内。“炮火没日没夜地在发射,战场火光四射,打起仗来没有日夜的概念。”冯瑞修说,许多被攻克的地方还会有越军,不时放些冷枪冷炮。在攻克同登城、前往扣马山的路上,冯瑞修就曾亲手灭掉越军的一个暗堡。

冯瑞修回忆,当天早上9点多钟,部队就开始发动进攻。在经过一条道路时,部队后面的2位战士中弹身亡。“如果子弹从前方打过来,中弹的应该是前面的战士。”经仔细观察,冯瑞修发现,身后100多米处火光闪烁。“那里有越军!”作为班上机枪手的他马上瞄准点射,同时正准备经过暗堡的炊事班的战士朝暗堡处扔了手榴弹,暗堡枪声随即消停。

回到家乡后,冯瑞修曾担任原新楼公社(现广宁县南街镇)武装部干事,负责组织民兵训练工作。2002年,冯瑞修转任螺岗镇工会主席,专职搞农业建设工作。

当时,螺岗镇的沙糖桔种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冯瑞修认为这是一条可以让农民致富的道路,于是在乡间农地里大力推广。他组织农业专家前来向农民讲授沙糖桔种植经验。几年时间里,螺岗镇的沙糖桔种植颇具规模,涌现出退伍军人李显明等创业致富先进典型人物。

2010年,冯瑞修退休后回到南街镇星坪村家中,仍然不忘带动农民创业致富。他率先搞起文笋种植,为当地农民探索致富之路。“广宁是竹子之乡,发展竹子产业,能更好地传承竹子文化。”冯瑞修说。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7/0731/3486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