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肇庆端州 碉楼门楼今犹在 子孙后代守住乡愁

碉楼门楼今犹在 子孙后代守住乡愁

0922a62

兰龙村的明代碉楼。 记者 李文华 摄

0922a61

 清代毓秀坊。  记者 李文华 摄

端州区睦岗街道兰龙村的八旬老者赵树全,喜欢与村里的几位老伙计相会在村口的“毓秀坊”前,他们在那里饮茶、聊天,追忆赵氏祖先和兰龙村的辉煌历史。他们充满自豪的言谈中多次提到清代门楼“毓秀坊”,以及门楼后面的清代连片民居,还有村中的明代碉楼。

宋皇后裔成开村鼻祖

位赵氏族人。据该村八旬老者赵树全提供的《赵氏族谱》记载,兰龙村的赵氏族人是宋代第二位皇帝赵光义的后代。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最后一战,南宋军队全军覆没。

虽然史料记载南宋皇帝以及所有赵氏皇亲等皆投海殉国,但是其中依然有宋代皇帝赵匡胤、赵光义的后代幸存下来,躲藏在广东、福建等地。

元末至正十年(13 5 0年),赵匡胤的第十三代孙赵宗福从顺德迁来端州区睦岗街道睦岗村。

明代洪武末年(1400年左右),赵宗福之子赵石叟迁来端州区睦岗街道兰龙村,成为该村的开村鼻祖。

防御土匪修建碉楼

兰龙村的赵氏祖先发家致富后,他们为了防御土匪进村祸害后人,在明代修建了碉楼,清代修建了门楼“毓秀坊”。

如今,兰龙村赵氏祖先修建的碉楼还在,已经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据市文物保护部门考证,这座碉楼建于明天启年间(16 20年至16 2 7年)。它虽然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但是保存得基本完好。

兰龙村的明代碉楼占地面积约50 0平方米,约12米高,外墙用约4 0厘米厚的青砖砌成,青砖内是约80厘米厚的夯土墙,整个墙体约1.2米厚,碉楼的最底下1米多高处,全部用石条砌成,可以称得上固若金汤。

据赵树全回忆,该村的碉楼内有两层木楼,“里面还有水井、存放粮食的仓库。解放前,只要土匪围攻兰龙村,村里的人听到锣声和巡更人的喊声,就会来到碉楼躲避。由于有水井和粮食,我们就算在碉楼里躲避几日都没问题。”

兰龙村的碉楼虽然占地面积达50 0多平方米,但是整个碉楼只建有一个大门,“大门外还有一扇几十公分厚的铁门,一般的大炮都打不穿这扇铁门。兰龙村之前还有自卫队和枪支,解放前,土匪曾经几次窜到兰龙村打劫,乡亲们跑到碉楼躲藏以后,土匪还想进攻碉楼,但是都被碉楼内的自卫队开枪击退。”赵树全告诉记者。

解放以后,国泰民安,兰龙村的碉楼失去了防御土匪的意义,变成了村里的仓库和孩童的“游乐场”。

子孙后代尽力守护古迹

清末至解放前夕,兰龙村的许多赵氏子孙前往南洋、香港谋生。1 9 8 5 年中秋节这天,赵树全发现,兰龙村来了两位“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老者,“他们参观了兰龙村村口的门楼‘毓秀坊’,还有明代的碉楼,最后在村中一处清代房屋前边哭边说,‘ 阿爸阿妈,我们两兄弟返回了家乡,已经完成了你们的遗愿。’”

赵树全和村中的几位赵氏族人上前询问,“才知道他们是赵树生和弟弟赵树容。1949年,他们跟随父母前往香港谋生,离开故乡36年,兄弟俩还是第一次返回家乡兰龙村。”

1985年以后,赵树生和弟弟赵树容经常返回兰龙村,捐资修缮了门楼“毓秀坊”、清代古建筑“文会所”等多处文物。

赵树生兄弟俩跟众多兰龙村的赵氏子孙一样,都想尽力守护兰龙村的文化古迹,尽量给后人留下一些文化遗产。

记者 李文华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6/0922/3154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