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肇庆社会百态 李金伙甘愿清贫 乐当“铁皮裁缝”

李金伙甘愿清贫 乐当“铁皮裁缝”

手工制作白铁制品虽然辛苦,挣钱不多,但是李金伙知足常乐。 记者 李文华 摄

手工制作白铁制品虽然辛苦,挣钱不多,但是李金伙知足常乐。 记者 李文华 摄

9月12日一大早,李金伙跟往日一样来到城区新街50号,打开自己的白铁铺开始营业。在商铺琳琅满目、货如轮转的商业旺街新街,他的白铁铺显得很落伍、冷清,“每个月也赚不了多少钱,但是我会坚持开下去,直到不能动的那一天。”李金伙说。

敲敲打打成白铁师傅

57岁的李金伙寡言少语,属于“只做不说”类型的工匠。记者从他断断续续的回忆中,体会了他对新街50号这间白铁铺的深情。

1980年,李金伙的叔公从肇庆金属制品厂退休,“由于叔公没有后人,我接叔公的班,从云浮农村来到肇庆城里当工人。”

李金伙告诉记者,当年的肇庆金属制品厂位于新街50号,就是李金伙打理的白铁铺的前身,“虽然那个时候的肇庆金属制品厂很小,但是在那个年代,我能够农转非来到这里当工人,心里很高兴。”

李金伙先当白铁制作的学徒,后来出师,每天敲敲打打,将白铁皮加工成水桶、水壶、漏斗、米桶、箱子等,“1980年到1990年那段时间,白铁产品供不应求,我们白铁师傅每天加班加点,也忙不过来。”

说起新街50号的肇庆金属制品厂,像张文钊这样年过七旬的肇庆老者都记忆犹新,“1957年公私合营以后,政府将制作白铁、补锅和阉鸡等三种手艺人集中起来,在现在的新街50号办起了肇庆金属制品厂。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肇庆金属制品厂的补锅、阉鸡、白铁制作的生意都不错。”

承包门店坚守老手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末期,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肇庆金属制品厂的补锅、阉鸡业务先后消亡,只剩下白铁制作还能撑起肇庆金属制品厂的门面,但是好景不长。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塑料和不锈钢制品的兴起,肇庆金属制品厂跟全国所有同行一样,由于白铁皮制品受到巨大冲击,不仅风光不再,而且生意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1997年,肇庆金属制品厂苦苦支撑几年后终于倒闭,“我跟几位工友不甘心,我们承包了新街50号的老工厂,坚持制作白铁皮制品。虽然还有一些老顾客帮衬,但是由于市场需求量不大,我们每个人每月只有几百元收入,几位工友坚持到2008年,他们都不干了,也劝我不干,跟他们去当保安,每个月赚个1000多元,比做白铁手艺轻松,赚钱多。”

当年,李金伙的妻子没有工作,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部指望着李金伙,“我当时也想去当保安,但是我还是喜欢制作白铁制品。我也不知咋回事,只要拿起木槌在白铁皮上敲敲打打,心里就特别高兴,很想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一连数日,李金伙都在生活的压力和白铁工艺传承之间苦苦纠结,“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加工白铁皮制品。”

2008年,李金伙独自租下了新街50号这个老门面,“我不仅加工铁桶、漏斗等传统白铁产品,也给餐馆厨房加工烟囱、抽油烟机等新型产品,每个月除了铺租等费用,还能赚2000多元,我还是比较满意这份收入。”

忙活半天才赚20元

李金伙虽然知足常乐,但是记者观察完他手工制作白铁制品的工序以后,觉得他赚的都是辛苦钱。

李金伙每加工一件白铁制品之前,靠着剪刀、圆规、尺子等几件简单的工具,经过计算、构图、裁剪之后,他手持木槌蹲在地上对着白铁皮敲敲打打,经过两三个,甚至七八个小时的敲打、焊接等工序,一件白铁制品才算完工,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李金伙给记者算了一笔辛苦账,“我加工一只白铁漏斗起码要3个多小时,即使每只白铁漏斗卖30多元,这个价格看起来有些贵,但是除掉成本,我只能赚20元左右,但已花了我差不多半天时间。”

虽然手工制作白铁制品太辛苦,赚钱太少,没有发展前景,但是李金伙还是希望儿子能够跟他学艺,将手工制作白铁制品的技艺传承下去,“但是儿子根本就不愿意。”

虽然手工制作白铁制品后继乏人,但是57岁的李金伙还是准备坚守在新街50号,一直用手工制作白铁制品,“我希望有生之年收到一个徒弟,能够将手工制作白铁制品的技艺传给他。”

记者 李文华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6/0914/3148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