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肇庆四会 四会林德昭烈士:短暂一生尽付党和群众

四会林德昭烈士:短暂一生尽付党和群众

a61

林德昭烈士墓和沙头革命烈士纪念碑同处一个墓园。记者兰兵摄

林德昭,原名张松年,化名小林,原籍广东省南海县九江上来乡白沙溪村,先后担任过中共四会县工委组织部长和四会县委宣传部长及四会县特派员等要职。早年在广州积极参与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四会开展“反托派”斗争,按照中共西江特委的指示从事党建等工作。1942年病逝于岗位上,时年24岁。

与众多革命先烈同眠地下

林德昭烈士墓位于四会市东城街道沙头村沙头小学正门,和四会沙头革命烈士纪念碑同处一个墓园。墓园前为水泥村道和民房,后面倚靠沙头小学外墙,两颗松柏交叉缠绕立于墓园中,浓密的树荫遮护着墓园。

林德昭烈士墓碑刻“中国共产党党员林德昭之墓”字样,一旁铭牌标有“四会不可移动文物林德昭烈士墓”。根据四会市委党史研究室资料,林德昭烈士墓建于1945年,1983年修建墓碑,由原西江特委书记冯燊亲笔为墓碑题写“林德昭之墓”,后于2003年重修烈士墓。

与林德昭烈士墓几步远的沙头革命烈士纪念碑则是为纪念陈广华、李金圣等为四会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墓碑为四方台柱体,有碑座,均是砖石混凝土结构,外砌花岗岩,纪念碑上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字样。

沙头村村委委员熊雪珍告诉记者,纪念碑于1950年建立,1983年、2000年、2007年分别对其进行了重修。“地方政府在清明节时会组织中小学生来这里祭奠和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新一代人不要忘记这些为国家作出贡献的革命先烈。”熊雪珍说。

墓园里环境干净,看起来有专人看护。“地方政府出钱专门请人不定期打扫墓园,请来维护的这个人是陈广华的后人,作为革命先烈的后代维护自己祖先的墓园,他也十分乐意。”熊雪珍说,包括林德昭在内的很多烈士早年忙于革命,后又在险恶的环境下工作,无暇成家,加上英年早逝,他们留下直系后代的较少。

“党建能手”英年病逝于岗位

根据中共四会县党史办公室(今四会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的《四会英烈传》记载,林德昭1919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县,1926年举家迁到广东海康县并在那读书,期间正处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时期,年轻的林德昭深受影响,积极参加进步青年学生读书会和讨论会,随后到广州读书并成为学生运动带头人。

1938年,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到林所在学校演讲,为防止国民党特务捣乱破坏,林德昭作为“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成员,负责演讲会的安保工作,并出色完成了任务。不久林德昭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以王均予同志为书记的西江特委在四会、三水开展“反托派”斗争,委派林媛、林德昭等到四会成立县工委,林德昭任组织部长,这一时期,林德昭将主要精力放在审查弄清在“反托派”斗争中被怀疑是托派的党员。他深入到各地调查研究,为被怀疑的党员恢复了清白,因林德昭的出色工作,四会党组织在“反托派”斗争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1941年,西江特委根据四会党组织的情况和斗争需要,将四会县委改为特派员制,林德昭被委任为四会特派员。其后,林德昭多方筹集革命经费,还与群众联络,积极搞好群众关系,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深受群众和党员同志的敬佩。

1942年5月,林得昭从内凤到黄岗工作,返回途中染病不起,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下不幸去世,年仅24岁。

记者 兰兵 通讯员 丁建国 黎洪锋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6/0627/3074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