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肇庆肇庆新闻 不同年代的儿童节 同样的童真童趣

不同年代的儿童节 同样的童真童趣

IM_0014138006

IM_0014138004

不同年代的儿童游戏。

不同年代的儿童游戏。资料图片

1949年12月,我国开始采用国际惯例将6月1日定为儿童节。时光匆匆掠过,最早一代庆祝儿童节的“50后”早已儿孙满堂,就算最年轻的“90后”也都到了“晚婚晚育”的年纪。可幸的是,那些年,我们都有过天真快乐的“六一”。昨日,记者采访了“50后”、“60后”、“70后”、“80后”出生的市民,找回不少典藏的童年回忆。

上世纪50年代:儿童节都在田野地头上

最难忘:放假、种瓜果、烤蜂蛹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孩子,是“生在红旗下”的第一代,他们中的很多人,被称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周大爷就是其中一位,满头白发的他对儿童节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了,只依稀记得上六年级时,才开始有点儿童节的概念,因为学校会放假一天,但是当他忆起童年趣事时却乐得像个孩子。到河里抓青蛙、在树丛中烤蜂蛹、到山上边放牛边摘野果……这一切都如同电影画面般,一帧帧地保存在周大爷的脑海中,并在儿童节之际回放讲述出独属于那个久远年代的童年快乐。

“我上小学时还是物资紧缺的年代,家里基本靠种田自给自足,日子过得很紧巴,吃饱饭比过儿童节重要多了。”周大爷说,因为物资紧缺,小孩子都特别喜欢跑到田间地头种菜种瓜,“每天放学后就去地里淋水,瓜菜成熟后捧回家里,受到大人的表扬特别有成就感。”他和村里的几个小孩还会想方设法找“好吃的”,顺着田间黄蜂飞行的足迹找到藏在树丛中的黄蜂窝,用点燃的树叶柴木把黄蜂熏走,留下“蜂房”里的蜂蛹,“好吃极了”。

周大爷的老朋友李大爷也说道:“我们小时候虽然过得很简单,但是我们村里的小孩经常跑到山间田野小河中打闹,就跟在大自然中‘放养’一样,每天都是很快乐的。”

现在每一年的儿童节,周大爷都会给孙子孙女过儿童节,“孙儿们还小时,就会带他们去吃肯德基或者买蛋糕给他们过节,现在他们虽然都成年了,但在我眼中永远都是个孩子,给个红包让他们自己买喜欢的东西也过过节。”周大爷乐呵呵地说道。

上世纪60年代:贫穷年代简朴但快乐

最难忘:看表演、丢手绢

上世纪60年代,物质仍然匮乏。在53岁的陈阿姨印象里,关于儿童节的记忆很少,与如今的小朋友相比,陈阿姨当年的儿童节显得简朴得多。

“那时候很穷,谁家都不会有过儿童节的概念。”陈阿姨说,小时候,家里一共有六个兄弟姐妹,父母总是早出晚归忙着外出务农赚钱,根本腾不出时间给她过儿童节。“家里不会给过儿童节,但是儿童节那一天学校有表演看。”陈阿姨兴致勃勃地回忆,在儿童节那天,学校会从全校众多班级里面选出一个班级,上台为大家表演,但却不是什么歌舞表演,而是表演武术。说到年少时看过的武术表演,陈阿姨还兴奋地边模仿打拳的声音“呵哈”,边用手比划着动作。她说:“大家都喜欢儿童节,因为那一天有武术表演看。”

除了表演之外,陈阿姨还记得大家会聚在一起,围成一个小圈玩“丢手绢”的游戏,那是那个年代的儿童节里,她们唯一的娱乐活动。“赢了没有奖励,但是输了的小朋友要站到中间给大家唱歌跳舞。”对于陈阿姨来说,贫穷年代的儿童节,虽然非常简朴,但仍然充满了快乐。

上世纪70年代:一颗糖是当年最宝贵的礼物

最难忘:游园会、吃糖果、演小品

女儿晴晴“六一”当天要在学校表演舞蹈,冯女士认真地浏览网页上的“小女孩梳辫子大全”,但是看了半天都未能决定要给女儿梳一个什么样子的发型。“我想让女儿在儿童节那一天漂漂亮亮开开心心的。”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冯女士曾经的儿童节,虽然比女儿晴晴的要逊色得多,但是她也有过甜蜜的儿童节时光。

在她的记忆里,儿童节那一天学校会举办游园活动。每个班的老师都会准备游戏,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小朋友都能去别的班“串串门”,参加老师们准备的游戏。冯女士最喜欢的就是猜谜语,像猜灯谜一样,撕下挂起来的谜语字条然后告诉老师答案,如果答对了,就可以获得一粒糖果。冯女士笑着说:“小时候喜欢猜谜语,不过总是猜错,一般只能拿到两三颗糖果。”而热闹的游园活动结束之后,小朋友们之间的“比拼”可还没有结束。因为他们还要和小伙伴们比一比谁的糖果多。说到这些儿童节趣事,冯女士显得非常怀念,“在我们小时候,有糖果吃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一年中最期待的节日,除了春节就是儿童节了。”1975年出生的赵女士说,虽然那个时候物质缺乏,农村的父母也没有意识给孩子过儿童节,但是学校的老师们却都没忘。每年各个班级的老师都会组织班级的学生排练节目,最后到全校演出。赵女士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和同桌的男同学一起表演小品,表演结束后,同桌将一条围巾围在了她的脖子上,说“我们做好朋友吧”,成了那些年最难忘的一个儿童节。

上世纪80年代:游乐园就是“快乐天堂”

最难忘:电动火车、红鸡蛋、礼物

得益于经济的发展,“80后”的儿童节明显要丰富得多,除了学校常规的庆祝活动,来自父母的“惊喜”也多了。

黄女士今年给上二年级的女儿准备了礼物,是一条裙子和一本书,女儿收到后非常开心,亲手画了一幅“全家福”送给她。“小时候每年都会盼着过儿童节,”黄女士说,“一到‘六一’时节,学校就特别热闹,一二年级的表演大合唱,三四年级的跳舞、朗诵、演小品,每年的‘六一’文艺汇演都像是我们的狂欢。文艺汇演后,各个班级还会一起做游戏。”而最难忘的,还是父母踩着单车,载着她和弟弟妹妹,一家人去公园里玩。“有一个儿童节,爸爸花了5毛钱让我坐了一次电动火车,那电动火车会进山洞,还会鸣笛。”黄女士说,那时内心的喜悦可比现在坐着飞机去旅游还要热烈。

在广宁长大的周小姐出生于1988年,“学校儿童节那天都会举办活动,但是最后都会变成‘大食会’。”周小姐说,儿童节时,学校都不上课,大家会把好吃的带回学校和同学们分享,“学校还会给学生们发‘红鸡蛋’。”用红纸染红的水煮蛋是那个年代很流行的一种“节日蛋”。“妈妈也会给我买礼物,有时是吃的,有时是小玩具,虽然不是很贵的东西,但也会让我开心很久。”周小姐说。

西江日报记者 金婧 实习生 陈昕 苏燕君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6/0601/3051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