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肇庆封开今日封开 封开岐山口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封开岐山口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民国时期的大宅门、古代水上驿站的码头遗址、遗存的古老山歌和祭祀习俗、曾经走出武举人和黄埔军校学生……近日,记者在贺江之畔的封开县白垢镇岐山口村采风,立刻感受到这个古村落的厚重历史和独特魅力。

作为封开县创建“美丽乡村”的示范村,封开县政府已经投入资金,在岐山口村重修古水上驿站等设施,以期让它成为乡村旅游胜地。

a51

岐山口村旁的贺江边,古代水上驿站的码头和客栈已经荒废、倒塌,杂草丛生,只剩下残砖败瓦。

水上驿站见证历史风云

发源于广西贺州、富川的贺江全长433公里,其中196公里流经封开境内,在封开县城的江口注入西江。

贺江是秦皇汉武平定南粤、教化两广的交通要道,也是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最早的交通枢纽、通商之道。

据封开县史料记载,从秦代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贺江上的战船、客船、商船、木排不断,经常停泊在水上驿站休息、补充给养。

奔流不息的贺江流经封开县白垢镇岐山口村时拐了个弯,致使江面变得宽阔,江水变得平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岐山口村在古代成为水上驿站,因此充满商机,吸引了许多商人前来经营客栈、酒家等生意。

1921年,民国政府在岐山口村开办粮食中转站,将从封开和广西苍梧等地征来的军粮运到这个中转站,再通过贺江、西江运到肇庆、广州等地。

上世纪60年代,由于贺江上设立了水电站,流经岐山口村的贺江变得湍急,船儿难以停泊在该村的码头,水上驿站才不复存在。

如今的岐山口村古码头、水上驿站已经荒废,码头旁边倒塌房屋的青砖、石块随处可见。

据封开县博物馆原馆长陈楚源鉴定,“那些沾着灰沙的石头是修建码头的建材,那些青砖是明代和清代的,同时说明这个古码头旁边曾经修筑过凉亭、客栈等建筑。”

 

a53

建于1934年的李家大屋如今还住着一户人家。记者李文华摄

古村走出武举人和黄埔军校生

岐山口村共有300多位村民,有李、祝、莫、玉等8个姓氏,其中李、祝两姓家族在历史上出过两位名人。

据了解,李、祝等多个姓氏的百姓之所以居住在岐山口村,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当年看中这里的商机,从外地迁徙到此地开办客栈、酒家等店铺。

在岐山口村村民祝敬和保存的《祝氏族谱》中,记载着祝敬和的六世祖祝宝英在清代光绪年间考取武举人,官至七品武官的历史,“我的老屋里以前还挂着一个木匾,上面刻着我太公祝宝英的英雄事迹,家里以前还保留着他的官服和使用的弓箭,可惜在‘文革’的时候被毁掉了。”祝敬和说。

民国时期,岐山口村还走出了一个武官,此人名叫李纪臣,他修建的李家大屋如今在岐山口村依然十分显赫。

李家大屋占地约1000平方米,共有三进房屋。从这座大宅门壁画上记载的“民国23年(1934年)修建”显示,它距今已有82年历史。

由于李家大屋的建材优良,建筑工艺精湛,至今还保存得比较完好。李家大屋的屋檐下都画着壁画,最后一进房屋的两侧厢房上还有多处灰雕,其中一处灰雕的图案是飘扬着军旗的院门,还有一处灰雕图案是牌坊。

据陈楚源初步考证,“李家大屋灰雕图案中飘扬着军旗的院门是黄埔军校大门,牌坊是黄埔军校东征烈士陵园的忠烈牌坊。李家大屋的修建者在灰雕中再现黄埔军校大门、东征烈士陵园忠烈牌坊,说明他十分熟悉和怀念黄埔军校和东征烈士陵园,他应该是黄埔军校的学生,而且参加过1925年讨伐粤军陈炯明部队的两次战争。”

据岐山口村八旬老者李山早介绍,该村的李家大屋是他的伯父李纪臣修建,“李纪臣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参加过东征和北伐战争,他后来脱离军界,返回家乡修建了这座大屋。”

解放以后,李家大屋由岐山村的十几户李姓族人居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陆陆续续搬离李家大屋,如今大屋还居住着一户人家。”李山早介绍说。

 

a52

李家大屋墙壁上的灰雕图案是黄埔军校的校门,以及该校东征烈士陵园的牌坊。

遗存古老山歌和祭祀仪式

岐山口村除了遗存水上驿站、李家大屋等,还有在当地流传了数百年的山歌。

68岁的卢秀莲是该村唯一会唱贺江山歌者,“我们村,还有方圆十几里的寨子里有人结婚、出嫁、生孩子和过生日,都会请我去唱山歌助兴。”

卢秀莲回忆说:“我小的时候,村里很多人都会唱封开山歌,每年中秋节和过年,我们村的人撑船到贺江中,跟其他寨子的人对歌、斗歌,经常唱到三更半夜。现在,很多会唱山歌的老人都去世了,年轻人又不愿意学唱,我担心山歌会失传。”

岐山口村水上驿站遗址附近有座凤鸣社,凤鸣社的祭祀仪式每三年一次,跟山歌一样古老。

记者采访当天,恰好遇上了凤鸣社难得一见的祭祀仪式,只见村民们在一位身着古装者的引导下轮番拜祭凤鸣社。每次拜祭完毕,这位身着古装者便吹响古老的牛角,祈求岐山口村风调雨顺,村民平平安安。

记者 李文华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6/0525/3043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