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肇庆记者专稿 2016年省“劳模”徐国富:以木雕之技创新玉雕艺术 诠释四会工匠精神

2016年省“劳模”徐国富:以木雕之技创新玉雕艺术 诠释四会工匠精神

四会,素来有“中国玉器之乡”之美誉。玉器撷天地之灵气,汇人文之精华,可谓是天人合一的杰作,其雕刻多以手工为主,作品线条柔美,晶莹通透,令人爱不释手。

一件件精美玉器的背后,蕴含着玉雕大师的“精雕细琢”。2016年广东省“劳模”徐国富,一位从事了雕刻工艺24年的中级玉雕工艺美术师,以木雕技法融入玉雕艺术之中,正是四会玉雕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来自木雕工艺之乡 少年拜师学艺

“我从初中毕业,就开始接触雕刻工艺了。”那一年,徐国富16岁。“我的老家福建仙游有个习俗,辍学的孩子,都要学一门手艺。”当时徐国富的父亲问他想学什么,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木雕。

“老家的木雕工艺历史悠久,有着很浓厚的文化氛围,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有木雕品摆放着,我小时候就会拿起来把玩,觉得大树根竟然能变成艺术品,很神奇。”39岁的徐国富回忆道。

隔壁村有个老工匠,木雕技艺高超,徐国富向他拜师学艺,成为木雕工艺学徒。“刚开始没有任何功底,就得从磨刀学起。把雕刻刀磨好,是木雕工艺很关键的第一步。”

那时候,徐国富每天早上7点就起来练习,一天练习9个小时,把双手磨到结茧。苦练一周后,徐国富获得师傅的肯定,可以开始学雕刻技法了。“起初要从半成品入手,把人家差不多完成的作品的线条修顺。那些凹的地方是最难修的,因为很深,处于低位,不好操作。”

勤劳的徐国富,每天废寝忘餐地练习雕刻基本技法。一年后,他的雕刻功夫已较为娴熟,可以进行自我创作,独立完成一件作品。

以木雕之技创新玉雕艺术

2002年,已在木雕工艺钻研了9年的徐国富,获得不少同行的肯定。然而,这时的他却选择从木雕转向玉雕发展。

25岁的徐国富,离开了老家,来到了“中国玉器之乡”—广东四会。“虽然玉雕的手艺与木雕差不多,但材料不同,使用的雕刻工具和技法也会有不同。”徐国富介绍,“玉石材质比较硬,不能用普通的雕刻刀,而要用专门的玉雕工具。”

此前从未接触过玉雕的徐国富,要重头学起。“玉雕工具是要通电的,那时候不懂得怎么调轴心,工具容易发烫,每天都烫到手掌起泡。”没有受到专业指导的徐国富,靠自己摸索,掌握玉雕要领。

“木头是可以拼接的,但玉石不可以,所以玉雕不可以出现失误,要很小心谨慎。”徐国富告诉记者,在进行玉雕前,要选好玉石。“每一块玉石都是不一样的,要根据玉石自身的特点,如瑕丝、纹理等来构思设计。”

徐国富说,进行玉雕设计前,一定要多看与主题相关的资料,把主题了解透彻。“平时还要多与同行交流,多看展会。”

构想好主题后,就要在纸上画好图稿,然后再用铅笔在玉石上打草稿,接着再以毛笔确定图样,最后用雕刻工具雕刻出来。

在工场现场,记者看到,一张小工作台上方挂着一台通电的雕刻工具,工具分为小喷水管和雕刻笔刀。在昏黄的台灯下,徐国富左手拿着喷水管,右手拿着雕刻刀,一边喷水,一边一刀一刀地雕刻。

几刀过后,他停下来仔细端详。“在雕刻的过程中,玉石会不断变化,产生新的瑕丝与裂痕,所以要不断修改构图。”

大胆创新的徐国富,把木雕技法融入玉雕艺术之中,创作出一大批美轮美奂的玉雕艺术精品,包括获得2012年中国玉(石)器“百花奖”金奖的《赤壁怀远》、获得2015年广东四会玉石雕刻“华表奖”最佳创意奖的《群仙贺寿》、获得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的《比翼双飞》等。

授徒传承四会玉雕工匠手艺与精神

记者在徐国富的工作室看到,他的作品多以佛教文化为主题,沉稳内敛,浑然古朴,厚重自然,既富古玉神韵,又有现代美感,令人叹为观止。

“玉雕工艺与佛教文化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自古以来,玉雕师就喜欢以佛像、观音等作为雕刻主题,以善为本,传播正能量。”徐国富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有精神寄托,心存善念。

潜心钻研雕刻工艺多年,徐国富积累了丰富的雕刻技法和创作经验。为了把这门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从2003年起,他就开始授徒施教,至今已传授学徒30人,推动四会玉器产业的发展。

 徐国富告诉记者,他将来还要把玉雕这门手艺传授给儿子,“他现在11岁,很喜欢画画,玉雕也是要有绘画功底的。”徐国富希望,下一代能把玉雕工艺继续发扬光大。

记者 梁俏玲 区冠威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6/0414/3000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