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肇庆肇庆新闻 一等功臣黎石金:战友为我请战功

一等功臣黎石金:战友为我请战功

黎石金。西江日报记者 刘亮 摄

黎石金。西江日报记者 刘亮 摄

【人民功臣无上光荣】市双拥办西江日报社合办

●人物简介●

黎石金,生于1959年,广宁县古水镇人,1977年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获一等战功,1981年退伍。1985年至今,担任肇庆西江大桥管理所稽查员。

近日,记者走访居住在端州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臣黎石金,听他讲述36年前在异国他乡英勇作战经历。回想起那段残酷的战争岁月,铁血汉子也为之动情,“伤亡的战友一个个被抬回后方,许多人从此阴阳两隔……战争带来的伤害,让我更加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

热血青年赴前线

记者来到黎石金家中时,客厅的电视正在播放《开国元勋朱德》。黎石金说,他很喜欢看这种战争片,每次看的时候就会回忆起自己经历过的场景。“实际的战争场景,要比电视上的残酷百倍,回想起来都心有余悸。”

黎石金出生在广宁县古水镇的一户农村家庭,只读过小学的他很早就辍学在家务农。18岁的时候,他加入广宁县基建大队,负责修筑县里的桥梁设施。1977年冬天,在长辈们的支持下,他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8年,黎石金去到汕头,成为55军163师炮兵团2营4连的一员。163师组建于1947年,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南下作战,拥有“密云尖刀连”“翠岗红旗团”等荣誉集体。

1978年下半年,黎石金所在部队气氛突然紧张起来。黎石金回忆,战士不允许外出,也不让向外界写信,训练强度比之前增加了不少,更加贴近实战场景。没过多久,部队就接到命令,要与广西方面的部队进行换防。到达广西没多久,部队就开始进行战争动员。

1979年初,紧张的备战工作在边境线上展开。“双方军队都在边境线挖掘战壕。双方战壕之间不到200米,都能看到对方在工作。”黎石金说:“每天一早天还没亮就要出去挖战壕,直到晚上12点才回来休息。”黎石金所在部队挖了五六十条战壕,但是哪些战壕用来放火炮,直到战争开打前才确定。“之所以挖这么多,是为了迷惑敌军。”

手装炮弹 勇气十足成榜样

战争打响后,原本应该8人操作的火炮黎石金几乎独自一人完成所有操作。“实践证明,一人操作比多人操作的效率更高。”从原来用送弹棍来装弹,到直接用手装弹,黎石金简化了火炮操作流程。“我们都没经历过战火洗礼,许多战友开始时都被当时的场景吓坏了,操作起来手脚颤抖。”黎石金冒着震耳欲聋的炮响装炮到打炮,始终坚守战斗第一线。

黎石金的说法在他当时所在连队的副队长林康全处得到证实。林康全赞扬说,黎石金战斗时勇气十足,手脚灵活,顾不上炮身烫手,直接用手入弹,成为当时连队的榜样。

因为装弹太快,黎石金的大拇指在装弹时给炮弹和火炮夹中,鲜血直流。简单包扎后,他继续战斗。“我受的是小伤,冲锋在最前的步兵才叫惨烈。”

黎石金介绍,战斗打响前,步兵潜伏在炮兵前面的阵地,火炮排山倒海地向敌军阵地射去,成功压制对方火力,步兵发起冲锋。

战斗结束后,步兵主动提出要为黎石金申请战功。“他们也不知道我是谁,看到我的炮打得快打得准,就主动提出为我申请。”

战斗间隙,陆续有伤亡的士兵从前线被抬下,经过炮兵阵地时,黎石金看到有的战友断手断脚,有的破肚穿肠,有的已经没了知觉……回想起当时的惨烈,黎石金仍历历在目,不时陷入沉思。

“冬瓜、炒米、肥猪肉或者罐头鱼肉是每天的饮食标配。”战斗没日没夜地在进行,战士只能趁着战斗间隙吃上两口,如果战事紧,吃饭也会忘记。“命都不算什么了,何况吃饭。”

行军路上,饮用水补给同样重要。“战友们都不敢走远取水,担心触碰到地雷。”黎石金说,沿着战斗过的道路前进,经常会碰到尸体,再加上当地经常下雨,就在尸体旁边取水喝黎石金也试过几回。

“20多天里,衣服没有换洗过。”炮弹发射时往后喷的黑烟,把黎石金全身熏黑。他戏称“连鬼见了都怕”。战斗结束回到中国境内后,他足足用了3桶汽油,还没能把身体的黑迹全部去除。

撤出战场后,黎石金所在部队驻扎在靠近边境的广西龙州县一年。

珍惜和平生活

1981年,他退伍回到广宁,在新建立的陶瓷厂工作。1985年,他被安排到肇庆市公路局工作,成为一名公路稽查员,负责西江大桥通行车辆的稽查和疏导工作。

黎石金说,爬山是他工作之余最喜欢的活动。“广宁多山,让我爱山、爱爬山。”如果心情郁闷,他就会通过爬山来去除负面情绪。

在采访结束时,黎石金表达了自己两个心愿:“希望国家不要忘记每一位为国作出过贡献的老兵;希望世界越来越少人因战争而受到伤害。”西江日报记者 刘亮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5/0821/2755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