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肇庆新区动态新闻 肇庆新区: 奏响新型城市化绿色畅想曲

肇庆新区: 奏响新型城市化绿色畅想曲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决策之一。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印发实施,“美丽中国”进入操作层面,其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推进绿色城镇化。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省,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过程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先走一步,2010年便列入低碳省区试点,2014与住建部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珠三角地区更是率先示范。肇庆新区从规划建设之初就决心以“低碳绿色”为主题建设“理想城市”,在绿色建筑、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生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努力实现人与城市、自然的和谐统一,为肇庆建设美丽中国版图上的绿色明珠发挥带动示范效应。

“很多地方都提出要建设绿色城市,但大多数都只停留在概念上,真正落地的却很少。肇庆新区起步不久,却把绿色实践落实到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为当下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今年3月28日举行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肇庆)座谈会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专家为肇庆新区的低碳绿色探索纷纷点赞,认为肇庆新区以绿色生态模式引领城市发展,与新时代的发展精神一脉相承,生动地诠释了“绿色新区”的深刻内涵。

A、低碳规划引领城市转型

以往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更重视治理环节,此次《意见》则把规划引领放在了较为突出的位置,提出“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其中包括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事实上,肇庆新区的规划就是按照这样的路径来实施。早在城市概念酝酿时,肇庆新区就意识到,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离不开高起点的规划。为更高标准建设绿色生态城市,肇庆新区与国际顶尖团队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合作,在充分借鉴新加坡及中新已有的成功合作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对新区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开发模式建设、指标体系和规划布局以及资源循环和智能化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借鉴经验。“低碳”、“绿色”等抽象的概念通过明确的各项指标转换成可衡量、可评价、可操作、可检验的具体标准,为肇庆新区的低碳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而该模式也被应用于新区的低碳发展规划中。

2013年9月,《广东肇庆新区低碳发展专项规划(2012-2030年)》获得省批复。这是全省率先编制且获批实施的“碳规”。“低碳生态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贯穿于城市空间布局、低碳交通、能源体系、绿色建筑和生态系统等关键领域,体现“生态保育及碳汇功能提升”的生态模式、“节能减排与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模式、“绿色交通导向、绿色建筑引领、低碳生活倡导”的人居模式。“碳规”凸显了低碳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摒弃了忽视成本、追求形象工程的倾向。为确保低碳发展得到践行,肇庆新区还对关键指标进行量化,如绿色能源发展、高效土地利用控制目标、绿色交通导引、综合环境管理和绿色建筑示范等重点领域都提出了指标。

新区当前集中力量拉开城市框架,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正在进行建设,而这些都在《广东肇庆新区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2-2030年)》框架下进行。在“低碳绿色”开发建设理念的指导下,肇庆新区根据所处地域和城市建设特点,合理利用低碳绿色技术,注重绿色交通体系构建,注重采用低冲击开发技术维持新区水文循环,注重雨水资源的利用,注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充分尊重现状地势平坦和水系密布的特点,以基础设施低碳绿色建设支撑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新区的绿色规划还体现在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即便雨水、污水、电力、通信、道路照明、燃气、管线综合等工程,也有专门的《肇庆新区市政工程专项规划》作指导,其同样要求生态优先,充分尊重并利用现有自然山体、水系等当地特色景观。

B、绿色生活从概念逐步变成现实

天气渐热,北京师范大学肇庆附属学校的师生在教室里开始吹着空调上课了。不过,在整个校园里,无论是教室还是宿舍,都不会看见空调机的身影。凉风从哪里来?学校几百米开外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就是答案。

基础设施刚开始建设时,肇庆新区就大胆地提出了应用分布式能源的设想。这是相对于传统集中方式的发电系统,它将规模较小的发电乃至供热制冷设备,以分散的方式布置在用户周边,通过管网和电缆向用户进行冷热电联供。这将改变家家户户安装空调机、热水器、锅炉的现象,不仅让天气渐热,北京师范大学肇庆附属学校的师生在教室里开始吹着空调上课了。不过,在整个校园里,无论是教室还是宿舍,都不会看见空调机的身影。凉风从哪里来?学校几百米开外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就是答案。

基础设施刚开始建设时,肇庆新区就大胆地提出了应用分布式能源的设想。这是相对于传统集中方式的发电系统,它将规模较小的发电乃至供热制冷设备,以分散的方式布置在用户周边,通过管网和电缆向用户进行冷热电联供。这将改变家家户户安装空调机、热水器、锅炉的现象,不仅让相应启动建设。

除了用上绿色能源,北师大附校还是一座按二星级标准建设的绿色建筑。目前,新区新建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按照规划,未来新建公共建筑中的绿色建筑将达到100%。

“绿色”在“看得见”的地上,也在“看不见”的地下。为防止“拉链路”的出现,肇庆新区探索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新区快速路、主干道和部分交通功能重要次干道建设中推行综合管廊应用。目前,地下综合管廊已与政文组团路网一期工程同步启动。

肇庆新区的绿色工程还不止于此。基于优良的生态环境,肇庆新区充分利用原有的水系建设滨水公园、亲水平台,构建通山达水的休闲绿道,长利涌湿地公园、砚阳湖周边水利景观工程等项目已一一启动。而对于人们最为熟悉的低碳概念——绿色出行,肇庆新区也在城市规划上强调优化区域交通枢纽布局,让公交线网和站点换乘体现“人性化”设计,同时构建慢行系统,方便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确保绿色出行比例超过65%。

建设仅仅三年时间,肇庆新区越来越多的低碳绿色探索从概念逐步成为现实。

C、绿色产业驱动经济绿色发展

只有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体系,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落到实处。那么,发展绿色产业更显得尤为重要。

肇庆素以山清水秀闻名,环境是肇庆人的骄傲和宝贵的财产。肇庆新区作为一个新城,坚持产城互动,其引进的产业是否符合绿色标准,项目进入门槛如何,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对此,肇庆新区从规划之初就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将按照集群化、高端化、低碳化的发展理念,重点打造节能环保、休闲养生、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

为加强对产业发展的鼓励和引导,肇庆新区制定产业投资鼓励清单,参照国际高标准投资规则,筛选出适合新区产业发展的15个鼓励产业,分为68个发展方向,细化出411项产品和服务,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空间,推动当地产业集聚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新区已经引进和正在对接洽谈的重点项目集中在休闲养生、文化创业、商贸物流等领域,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一律拒诸门外。

特写

国字号牌子花落中央绿轴生态城

肇庆新区首要定位是“国家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区”,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是有底气的。肇庆新区生态本底条件优良,境内拥有鼎湖山、九坑河、西江、长利涌、横槎涌等山水生态资源,“城市在山水间诞生,山水在城市中延伸”的生态文明梦在这里早有基础。其中,南北中央绿轴从鼎湖山脉跨岛过江直达烂柯山,以此为轴心形成总面积约8.8平方公里的生态城,其间以山为屏、以湖为核、以绿为廊、以江为带,成为肇庆新区低碳绿色城先锋试验区。

2013年,肇庆新区中央绿轴生态城入选“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这是广东省继深圳光明新区后第二个获得该牌子的地区。为尽可能落实建设规划,新区已制定开发建设方案,编制白皮书,对其开发加强生态绩效考核。中央绿轴生态城集中实践以低冲击开发为代表的各项生态技术,探索在高强度开发地区使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冲击最小化的开发模式,以期为全国新城建设提供“成本可负担、模式可复制、效果可持续、技术可应用”的经验借鉴。为高质量开发建设中央绿轴生态城,肇庆新区采取公私合营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负责城市建设及运营,并于去年底正式启动该项目。

低冲击开发守住敏感生态环境

肇庆新区中央绿轴生态城参评“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时位居榜眼,评审专家最关心的是,处于敏感环境区域中如何进行城市开发建设?

鼎湖山是我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加上肇庆新区境内水网密布,如何使高强度开发地区最小化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冲击,是肇庆新区规划的首要目标,也是开发团队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致使地表大规模硬质化,阻止降雨向地底渗透,破坏自然的水文循环,从而引发热岛效应、城市内涝、水体水质恶化等“城市病”。为避免重走传统城市化的老路、弯路,肇庆新区以中央绿轴生态城为试验区,探索低冲击开发模式,通过控制综合径流系数,来提高雨洪自然下渗能力,增强低洼平坦地的自然防洪排涝能力。

为使城市融入生态基底,肇庆新区还对生态空间进行规划,构筑多条生态廊道,通过明确不同类用地的开发建设条件门槛对区域进行空间管制,确定城市生长边界。同时,利用城市建设区大型水体形成生态斑块,增加河流廊道与道路廊道的联通性,使生态基底与主廊道的生态效益向城市腹地渗透。

撰文:西江日报记者 陈洁 通讯员 梁毅娟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5/0513/2638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