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肇庆肇庆新闻 肇庆蔬菜 如何让你的名字更响亮

肇庆蔬菜 如何让你的名字更响亮

春节过后不久,记者在高要金渡等蔬菜基地采访时发现,地里不少蔬菜,由于滞销,要么疯狂滥长变老,如枸杞长得齐腰高也没人采摘,一些芹菜也被拔出丢到一旁,更令记者惊讶的是,不少菜农却表现出习以为常的态度。“每年都会出现这种现象,特别春节前后。”在金渡镇耕沙村菜地,一名菜农如是说。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记者对此进行了解。

菜农:每年都出现滞销现象

在金渡镇耕沙、黄坑、铁岗等多个村子的农地基本都是种植叶菜。在黄坑村,已种植蔬菜十几年的曾伯提到“每年都有历经喜悦和悲伤”。“以生菜为例。”他说,每年农历九月至十二月,气候适宜生菜生长,亩产超过万斤,每斤成本约4角,批发价5角至8角,“好价钱得看运气。因为我们都是自产自销,大型工厂企业还没放假的,可买好价钱,遇到提前放假就惨了,有时每斤1角都卖不出,有的烂在地里,或拔掉当垃圾扔了。”

提到蔬菜滞销,水边村种植户陈女士深有感触。“春节前,因气候适宜,生菜、油麦菜、芹菜等收成颇丰,但量大价贱,一担两三百斤的青菜只卖15元,每斤才几分钱,肥料钱都挣不回来,更别提赚钱了。”

采访中,部分菜农普遍认为,越是风调雨顺,菜价越便宜,“只有遇到台风天或天气特别恶劣的时候,青菜才能卖理想的价钱。”一名从外地到耕沙村种菜的农户说。

金渡镇金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曾寿强对记者说,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本地人就开始种植粉葛、芋头等根茎类作物,后来发展到专业种植叶菜为主。由于本地销路不好,卖不起价钱,村里不少人跑到广州、深圳等地种菜,“我在深圳种菜10年,2005年才回来,但这种滞销现象还没得到改观,令人心痛。”

蔬菜合作社负责人:缺乏有效销售渠道

谢玉明,金渡镇耕沙村村民,曾在珠三角菜市场摸爬滚打十数载,做过专业种菜,也做过专业销售蔬菜,一个月前,他在村旁租了5亩地,成立金农蔬菜合作社。

“金渡镇蔬菜地约有1.8万亩,其中本地农户占了7成,每户种植最多十几亩,少数是三四亩,以生菜、油菜、芥兰等叶菜为主。”谢玉明认为,当地每年出现蔬菜滞销现象并不奇怪,绝大部分种植户都是自产自销,只知道今天卖什么菜,收了多少钱,而没想到明天、后天甚至今年我卖什么,哪个菜好卖就种哪个,都一窝蜂,缺少规划。

他说:菜农菜加入我的合作社之前,我要让对方知道两个事,一是好处,很简单,就是你种出来的菜至少不会亏本,你种多少我收多少,不愁销路,更不会出现春节前后烂在地里这种现象;二是你要做什么,就是和我订合约,保证使用符合国家安全的肥料、农药,还要时刻接受技术人员到菜地抽检,出了问题有源可溯,确保食品安全。

记者见到,谢玉明这座合作社,设有干燥室、冷藏室等。在一间冷库,一箱箱包装整齐的蔬菜呈现眼前,主要是芥兰等,保持着很好的绿色,“这是三天前摘的,在这样的温度下可以保质几个月。如果在常温下,最多几天就变了样。”谢玉明说,到了这里的蔬菜,一般不会超出两天,就有专车来运输,全部销往港澳及北方。

在谢玉明看来,高要的蔬菜质量好、产量大,但当前主要只在市区及周边工厂企业销售,特别每年农历12月前后,正是蔬菜丰收期,而这个时候工厂却陆陆续续放假,离开肇庆,销售即遇到问题,“有时每斤1毛都没人要,拿去喂猪喂鱼,吃都吃不完。这种现象,菜农没形成合力,根本没有能力抵抗。”

谢玉明提到,肇庆不缺特色农作物,而是缺乏响亮度,“你看连洲的菜心、江门的农博会等,经政府打造后,知名度提高不少,国内的收购商都奔着他们的名字去,身价上去了,原来两三元一斤的菜心,现在几十元买不到。”

一直以来,上级政府对农民都十分关注,出台了各项惠民政策,包括种地补贴。对此,谢玉明有自己的看法,希望有些补贴真正落到菜农手中,让他们种菜更积极。

专家: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很关键

面对菜农卖菜难问题,专家哪些建议?为此,记者采访了市委党校副教授莫春晖。在她看来,是蔬菜产供销的对接链条出了问题。

莫教授认为,归根结底,是农民经营组织化程度低造成的“小生产、大流通”局面,从而导致菜农在蔬菜批发商面前缺乏议价能力,应对市场波动能力不强,也是造成蔬菜价格走低、销售困难的重要原因。农产品的价格长期以来遵循“蛛网理论”,也就是忽高忽低。市场经济下价格有波动很正常,但遇到蔬菜滞销现象,特别是菜农增产不增收,政府还是要想办法加以解。因为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对小农以及消费者都损失巨大。

她提到,我市是农业大市,在品牌蔬菜尚未形成气候的情况下,解决这一现象会困难一些,建议以下途径加以缓解:

第一,在销售终端应该注重三个方面的建设:其一是政府应该多建公益性的专业农贸市场,不收摊位费,平价销售;其二是搞农超对接,订单农业,让超市直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直供;其三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蔬菜电商平台。

第二,从生产者来看,农民应该加入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到城市找销路,或者直接到城市开超市;目前肇庆天天农展会这类销售肇庆特色农产品的专门店还比较少。因为单户农民大都不具备分析市场反馈信息的能力,又得不到科学的信息指导,基本上是前一年哪种菜卖的价高就种哪种,信息不对称导致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加大了蔬菜市场供应,造成了部分蔬菜眼下供过于求。

第三,从政府部门来看:其一是要加强农产品产销信息的发布,引导农民科学专业规范种植;其二是要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流程。其三是在蔬菜产销地建深加工企业,通过产业链延长来降低风险;其四是在蔬菜产地适当建冷库,解决大规模集中上市风险问题。其五定期举办农博会,搭建蔬菜流通服务平台。

“总而言之,面对卖菜难问题,政府理所当然有义务出手解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出台扶持政策,降低流通成本,打通蔬菜产销‘最后一公里’,加速实现农超对接。”莫教授说,从长远说,还要着力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多培植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做到产、加、销一体发展,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从蔬菜销售、加工环节分享利益,从根本上杜绝“菜贱伤农”现象的发生。

市农业局:政府一直在推动蔬菜品牌

有关菜蔬收购商提到“希望政府部门出面多搞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蔬菜品牌”的建议,市农业局农村经济组织管理科科长吴松认为,这方面,政府一直都在做。他举例,由市农业局主办,市农业良种示范推广中心承办的肇庆市农业良种示范展会已举办了8届,成功展示了我市农业名、优、新品种,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的好评。

“我市每年还组织农产品参加中国农产品交易会、广东省农产品博览会或广东省安全食品博览会。”吴松再举例,早在2012年,农业局与东莞市一家国际蔬菜交易中心合作建立天天农展会,该农展会采取展示与销售相结合的营运方式,常年展销全市名优农副产品品种500多个,经营范围逐步向珠三角等城市扩展,建立省港澳乃至全国的营销网络,带动全市名优农产品和优质蔬菜生产大发展。

在吴松看来,政府在农业品牌打造上出台了不少激励政策,如从2014年起,市政府对新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8万元、5万元、2万元,对获得省名牌称号的企业给予15万元/个的奖励,“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已有117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个种植业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对于有菜农提到的“希望政府引导种植户成立蔬菜合作社”的建议,据市农业局市场与经济信息科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我市已成立的蔬菜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75家,其中高要42家。该科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我市开展“农超对接”惠民项目,由农户或农业企业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副产品,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既解决生产者的销售难题,又降低农副产品的运营成本,同时保障了市民食用安全。

文/西江日报 记者 赖英娜 图/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5/0331/2579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