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肇庆广宁 广宁“江伯”孤寂扎狮数十载 扎狮技艺后继无人

广宁“江伯”孤寂扎狮数十载 扎狮技艺后继无人

 

“锵锵锵……”锣鼓声起,舞狮表演隆重登场。在广宁县,有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叫“舞山狮”,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区别于我国岭南一带流行的南狮表演,深受当地群众喜爱。2008年广宁舞山狮被列入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宁县山狮技艺队已达80多支,参与活动人数近4万人,“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原生态民间艺术正在被人们熟知。然而,舞台上制作精美、五彩斑斓的山狮头大多出自两位老人之手。“扎狮子都要找江伯。”山狮队老师傅口中的“江伯”,就是深居在广宁县江屯镇大连村的张玉芳和张明芳两兄弟。因为张氏两兄弟在当地较出名,且是江屯镇人,所以当地人以“江伯”称呼二老。

记者 卢舒曼 通讯员 陈东华

a62

张明芳把制作好的山狮抱在怀中,79岁的他还在坚持扎山狮。图/记者 王正中 摄

a63

张玉芳向记者展示山狮制作的上色工序。图/记者 王正中 摄

山狮制作讲究选料,工序繁杂

“现在天气潮湿,要拿塑料纸包起来,等太阳出来了再拿出去晒。”记者见到张玉芳老人时,他欣喜地把藏好的山狮制品拿出来供大家看,脸上尽是藏不住的自豪感。

山狮特别,不仅在于它增加了丞相与猴王参与表演,动作上喜欢吊大脚,吃青也吃鼓但不采高青,更在于山狮头外形与南狮有着明显的区别。“山狮体型相对较小,没有胡子和下巴,看起来像狮又像猫。”张玉芳说。

虽然广宁县是著名的竹乡,扎制山狮的原材料“手到拿来”,但并非“说做就做”,而要符合“天时地利”。记者很想看老人展示扎制山狮的技艺,但张玉芳称,每年8月才是“砍竹扎狮”的季节。“上半年的竹容易长虫,下半年采的竹纤维多且坚韧,并不易长虫。”张玉芳介绍,扎制狮头需选择朝东而长、稍有弯度、色泽带黄的生长三年以上公竹,人称“坳曾竹”。

选好竹料只是开始,还有砍笏、扎坯、拓纸、阴干和上色等工序,异常繁琐,要求工匠具备耐心和好手艺。“上面的斑点线条代表原始文字蝌蚪文,有尊重图腾文化的意义。”张玉芳表示,狮眼旁的龙形花纹,是他自己的创作。“这种传统与创新结合的工艺品,也成了广宁山狮区别于南狮的特色。”一名随行的工作人员称。

广宁县螺岗镇水圳坑山狮技艺馆藏有十余只山狮头,其中仅有一只不是出自“江伯”手艺,而是在外地制作。馆长李兆南告诉记者:“外地工匠扎的狮子比较大,像南狮,眼耳口鼻都不够‘江伯’的生动,图案没有‘江伯’的青龙好看,而且价钱还贵一点。”李兆南说,那一次是订不上“江伯”的山狮,才退而求其次,“即使把图纸给工匠模仿,所制作的山狮也不是广宁山狮”。

“广宁舞山狮讲究传统,寓意吉祥。助庆时一般被要求群狮起舞,表示家宅兴旺。所以我们即使再艰难也希望买到‘江伯’制作的山狮。”李兆南称,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之前,很多山狮队都到江屯镇预订山狮头。

 

收入微薄,但“不做,舞狮队就没有狮头用了”

张玉芳今年已经78岁,他曾经也是山狮队的一名队员。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天分,年纪渐大的他有时候会忘记舞山狮的动作,但是扎制山狮的工序、不同山狮的尺寸却深刻印在脑海里。

16岁左右,张玉芳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扎制山狮,“我是家族手艺的第四代传人。”期间,祖辈还流传了一本介绍山狮历史和文化的书本,虽然如今已经流失,但张玉芳还是念念不忘。

“南狮喜欢高举狮头,显得趾高气昂。山狮舞起来更淳朴一点,无论在茶台还是树头,我们都喜欢压低身子,轻手轻脚,模仿猫的步伐。”张玉芳说,这有点像当地人的性格,平易近人,但内涵丰富。

到了18岁时,张玉芳便可以独自完成一只山狮头的制作,能在集市上出售,让他信心倍增。“那些人说‘我要先买你那个’。”张玉芳回忆,就是这句话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坚持了大半辈子,张玉芳为什么不休息一下享受天伦之乐呢?老人仅回答了一句:“我不做的话,舞狮队的人就没有狮头用咯。”原来,能够与张玉芳手艺相提并论的工匠仅有他的兄弟张明芳。张明芳今年也有79岁了。

独门手艺就能获取高额利润吗?不。张玉芳介绍,大号的山狮头售价380元,小号的也就100元,制作一只大号需四五天,每天仅赚20-30元,但是购买者还要讨价还价,这让他的“辛苦”变成了“身心俱惫”。

有心传承后辈不学,能动就坚持扎山狮

“近年来,我县十分注重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经过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全县复办或新办的舞山狮技艺队已达80多队,参与活动人数近4万人。扎制山狮的工艺却只有两位老师傅精通,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好的氛围。”江屯镇宣传委员欧宗智直言,江屯镇是山狮制作的主要阵地,分布在广宁北部的螺岗、北市、赤坑、江屯、联和、葵洞等乡镇,包括辐射到怀集、清远等地的山狮队,都只能向两位老人“求狮”。

螺岗镇水圳坑村的舞狮艺人是被称为最能够把整套山狮舞“舞全”的群体。说到舞山狮,随便一个水圳坑村村民都能滔滔不绝,但说到扎制山狮,他们却退而不语。“这些都是工艺活,我们学不来的。”一个老队员称。

“我有心教啊,但是那些后生仔不愿意学咯。”张玉芳无奈地说,他膝下儿孙满堂,但是每当劝他们回家学扎制山狮时,总是被搪塞一句:“学来干什么?又不赚钱。”时代在发展,子孙们逐渐走出深山,当他们知道外面的工作能赚100多元一天时,便对仅日赚20-30元的扎制山狮工艺不感兴趣。

张明芳的孙子、张玉芳的侄孙阿威今年25岁,目前在家待业。看着爷爷和叔公终此一生投身扎制山狮工艺中,阿威依然不以为然,认为外出打工才是年轻人的出路。

从8月开始才是扎制山狮的好时节,彼时所有的年轻人都已经外出打工,多数过年时才回家。时间上的尴尬,加上制作工序的繁琐以及对工匠耐性的要求高,也让两位老人别无他法。

“只要我能动,就一直扎下去。”满头银发的张玉芳已经坦然面对这些窘况。说话时他摸着小狮头,像爱抚自己的孩子。

【记者手记】

记者来到广宁县城时,还要在九曲十八弯的山间道路驱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去到张玉芳家中,可谓路途崎岖。生活在深山中的老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所以能单纯地保留着对山狮扎制工艺的喜爱。一谈起“舞山狮”,正襟危坐的张玉芳马上从座位跳起,模仿着山狮的步伐,俯下身子,谨慎而灵敏,像狮又像猫。

“现在的年轻人都盼着去城市,觉得这些赚不了钱。”张玉芳对记者一直重复着这句话,十分无奈。年老的他,有时揉揉久坐酸痛的腰背,有时活动手术过后的腿脚,也是对生活的一种乐观。只是面对逐渐减少的山狮产量与逐渐庞大的山狮技艺队伍,或许老人自己也不知道那双会拗动青竹制作山狮的手还能坚持多久。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5/0324/2570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