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平台文化产品红木 红木大师的回忆:大湾-广东红木技艺的摇篮

红木大师的回忆:大湾-广东红木技艺的摇篮

珠三角许多红木工艺厂或许都能与高要的工艺师傅们搭上渊源,业内人士有此一说:高要大湾是珠三角红木产业的人才摇篮,“高要师傅”成了红木工艺的人才品牌。

“当年师傅冼洪达与高要大湾公社合办的工艺学校,培养了22名雕刻工艺专业的学生,正是这批学生,一代又一代相传,他们的徒子徒孙们目前已成为珠三角红木产业的中坚力量,追溯起来,这个工艺学校可称作珠三角红木产业人才的‘黄埔军校’了!”3月17日,罗伟雄背靠着一张海南花梨木圈椅 上,呷了一口红茶,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往事。

这“黄埔军校”,是公社技校

今年64岁的罗伟雄是当年大湾工艺学校22名学雕刻工艺的学生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除广州有家红木厂外,广东的红木产业尚是空白,直到1962年,大湾孝友村的冼北容、冼秀容兄弟俩从广州算盘厂引进机械和技术,雇请15名工人,办起了大湾算盘厂。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技术,公社将从大湾走出去的冼洪达师傅请回来创办了工艺学校。罗伟雄说:“冼老师是高要大湾槎航村人,12岁时到香港跟人学红木工艺,后来回来做了广东省工艺总公司的技师。”

罗伟雄还记得,那是1966年初秋,全日制的工艺学校开课了,当时19岁的他也报了名。“学生分为两个班,一个编织班,学习编织草席;一个是工艺班,招收了22名素质较好的高小毕业生,学习雕刻工艺。”根据《高要文史》第12辑记载,当年这家公社办的技校还设有团支部,支书正是由罗伟雄担任。

“工艺学校旧址至今仍在”,罗伟雄带记者在高要市大湾镇 找到那个红木产业的“黄埔军校”,这是一个占地1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罗伟雄指着已作他用的学校旧址感慨道:“冼老师教学上很严格,我们学到了扎实的基本功,到1968年,由于文革学校停办了。”

有了“正规军”,纷纷办红木厂

这批学生,很快便在未来的红木产业战场上成为“领军人马”。

“1977年,高要成立红木厂,我们工艺班里有七八位同学进了这间厂,这是高要第一家红木厂,当时也是省内第二家,主要生产樟木笼、端砚盒、首饰盒等”,同是当年工艺学校学生的区电邦也回忆起那火红的年代。次年,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厂里开始家具生产。当时的材料选用了花梨、酸枝、军椴等红木,生意蒸蒸日上。不少当地生意人见状也相继办起红木厂,总厂从技术上和管理上都给予新办厂全力扶持,毫无保留地传、帮、带,红木工艺“黄埔军校”的“正规军”就在那时带出了第二代弟子。

“政府因势利导,把红木工艺业办成大湾的特色行业,这样一来,一批批红木工艺厂相继发展起来”,罗伟雄说,到1989年,全镇的红木厂已达160多家,形成了以窦头街为中心的“红木一条街”。至1994年,红木厂遍地开花,高要莲塘、新桥、金渡、白土等镇都相继办起了红木厂,整个高要红木企业发展到200多家,从业人数达3000人。

由于种种原因,高要的红木工艺产业从1995年开始进入低潮,也正是这个时候,珠三角的红木工艺业开始起步,由于起点高,发展迅速,红木工艺人才顿显捉襟见肘,于是,已经成长起来的高要“红木师傅”进入了珠三角红木产业老板们的视野。

“桃李”满天下,流向珠三角

目前广东省有2000多家红木工艺厂,在珠三角,许多红木厂或许都能与高要师傅们搭上渊源。

“学红木工艺一般三年满师,跟我学红木的数起来应有130-140人了吧”,罗伟雄扳起指头数着自己的爱徒。在高要,他是第一个从集体厂出来自己开私营红木厂的。“如果算上徒孙,那就数不清了”。罗伟雄默默地数着流向珠三角的高要师傅:东莞厚街去了几十人;南海平洲约有四五十人;中山去了很多,有200多人;顺德大良估摸100人以上;甚至在广州的省内第一家红木厂,也有高要师傅20多人……

 

文章来源:http://wenhua.xjrb.com/2014/0507/2053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