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端砚大家藏品 一块大洋买来传家宝 一方端砚传承八十年

一块大洋买来传家宝 一方端砚传承八十年

郑海生今年58岁,从小就喜欢摆弄各种老物件。他最喜欢的,就是家藏的那方老砚台。说起这老砚台,郑海生打开了话匣子:“读书人离不开文房四宝。这方砚台是上世纪30年代,我父亲从琉璃厂附近的一位小商贩手里买的。”家境窘迫之际,郑海生曾想把砚台卖掉,可是舍不得,如今这方砚台依然完好地保存在他的家中。

郑海生初中毕业后,进了首钢成了一名打铁的工人。郑海生的爷爷正儿八经是上过私塾、识得不少字的读书人。“当时家里穷,后来为了吃饱饭,我父亲和叔叔就在天桥附近做起了小买卖,卖过洋布。”也许是老一辈的人喜欢念书写字,所以郑海生的父亲也在做买卖之余,到各种兜售文房四宝的地方转转,这方砚台即购于当时。

从郑海生记事起,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多,母亲没有工作,全家就靠着父亲每个月56块钱的收入生活。有时候为了填饱家里这九张嘴,父亲不得不变卖家里的一些老物件。“像毛毯、木床什么的,都卖了换吃的了。”没有变卖的除了父亲做买卖那阵子用的一把尺子,剩下的就是这方老砚台了。这两样老物件,父亲像宝贝似的珍藏着。

由于年代比较老,郑海生也说不好这方砚台是什么时候的物件了,只知道这是一方端砚。“听父亲说,这块砚台是花了一块现大洋从一个小贩那里收到的。”等到郑海生读书那会儿,父亲就把这方砚台拿给他练字用。“我们小的时候写毛笔字都是磨墨块的,那个时候墨汁可比墨块贵多了。”

记者看到郑海生收藏的这方老砚台外面,还套着一只用整块红木制成的盒子,木盒的外表有些破损,盒盖处磕掉了一大块,用胶粘着。“那是有一回我练字,不小心把盒盖摔在地上磕的。我父亲看到后,那顿揍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郑海生仍记忆犹新。打过骂过之后,父亲心疼地用鱼鳔胶将磕掉了的盒盖重新粘好。“当时我觉得父亲不会再把砚台给我用了,可哪想盒子粘好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嘱咐我要爱惜东西,我才明白父亲的一片苦心。”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郑海生初中毕业后,进了首钢成为一名工人。

也许是因为从小就摆弄老物件,工作之余,郑海生迷上了收藏老物件。从钱币,到各式各样的秤砣、尺子。“改革开放那年,我就跑到福长街开始倒腾一些老物件。”郑海生回忆,那个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外国人来收购老物件。“有一回,我拿着家里的这块老砚台到了自己的摊儿上。”还别说,郑海生的这块砚台立即吸引了一位外国人的注意,他开出了2000元的价钱要收购这块砚台。要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初,普通的工薪阶层工资只有几十块钱,这2000元钱可是一笔不小的巨款。“说实话,当时真动心了,你想我那个时候每个月工资就30块钱,这可相当于我5年的工资啊!”郑海生说,当时虽然想卖掉这方砚台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可是摸着砚台盒上被岁月磨出的划痕,他又有些不忍。“那毕竟是我父亲给我留下的。”所以,直到现在,这块伴随着郑海生的砚台依然留在他的手里。本报记者李环宇J002

文物专家点评

据北京市文物公司专家张国维介绍,此砚为民国时期端砚。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此砚石质细润,砚池上部有一石眼,背面有铭文,雕工精细,为砚添彩,符合民国早期制砚风格。砚盒为整块红木挖制而成,实难能可贵。

文章来源:http://www.xjrb.com/2013/0922/166892.shtml